再试一下用91x22呢?不借助工具恐怕就有点难了。因为它要求的步凑更多,可能算到中间思路就断了,这其实是前面的计算结果在工作记忆里消退了/视觉中国
认知负荷,是从工作记忆衍生出的概念,看起来也十分直白易懂,工作记忆有“容量”限制,而认知负荷则指计算量有限。前面心算失败的例子,也可以看做是认知负荷过重,崩溃掉了。
3 “听清”比“听懂”更重要
你要问了,这两个概念和我们学英语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太大了。不管你在床上倒立着学英语,还是哈库拉玛塔塔在非洲大草原上边跑边学英语,在你的大脑里,只有一个地方在“学”英语,这就是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位于外部刺激和长期记忆中间。工作记忆的的地位,就像是地铁的安检,不管门口有多少人,能进入大脑的只取决于安检员的速度/视觉中国
语言的理解和学习,可以看做把别人嘴里的声音信号变成大脑里面的“意义”,然后保存在长期记忆里的过程,这个过程都必须由工作记忆这个操作台来经手。
我们听不听得清——也就是我们的语音知觉,处于语言学习的最前线,我们最先听到的不是意义,而是声音,这个声音需要做第一次处理才能进入下个步骤。
声音的处理速度、效率和质量对后面的所有都至关重要。这就像你要玩游戏,要有一个好的鼠标和手柄一样,它在信号输入的第一线。
我们的大脑普遍存在“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两种信息加工模式,两种模式会互相帮助。所谓“以先富带动后富,后富促进先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虽然字序错误,但是我们仍然能看懂,这就是大脑从上至下的加工方式。不过这会浪费更多的大脑计算能力 / languagelog.com
这意味着,我们通过声音在脑子组建意义,同时意义也会帮助声音做判断,到底是哪个音。
既然这样,那不是在说,听不准不重要吗?
从上层来帮忙,不是没有代价的,而且从上至下的加工通常更消耗资源。认知负荷是有上限的。看似共同富裕机制,有点像是打土豪分田地。
某部分的认知问题,能被另一部分弥补。但是,整体上大脑的认知负荷增加了,从而影响整体认知表现。
做阅读的时候,如果有几个词你不认识,你可以通过上下文和背景知识,把意思猜个八九不离十。但是,动用这种高级功能,会增加认知的负担。要是单词都很熟悉,你本可以阅读得更快,看得更轻松,而且对文章的意义理解也更深刻,不是吗?
打肿脸充胖子非要去读英语原文,看到的可能跟这个差不多/ets.org
认知表现降低一般只会导致更累,更慢,任务磕磕碰碰也能完成。
但在听力那里就不一样了,因为听力对认知处理速度要求很高,声音一段一段袭来,然后消散,不及时处理就跟不上节奏。不像阅读一样可以慢慢看,反复地看。所以我们觉得听力快,听力累,听力让人犯困,听不懂。
如果你连英语四级的听力都感到吃力,还偏要无字幕嗑《纸牌屋》这类的美剧练听力,那你只会越听越困,越听越迷糊/《纸牌屋第六季》剧照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在时间压力下,认知负荷过重造成的问题。
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当太多的地方需要去“费力”,学习就无法专注利用认知资源。
英语学习者应该进行语音知觉训练,理由之一就在于它处于语言学习的底层,第二就是在于为了释放认知资源到更高级的活动上去。
4 学英语,该从基础语音打起
当然,语音知觉并不是大力丸,吃下去了,英语学习的问题就全解决了,我更喜欢的一个比喻是打篮球。
语音知觉能力就像是运球、过人、跑位等基本能力,语义的能力就是投篮,我们听力上遇到了问题,就像是比赛投篮命中率低,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投篮有问题。
但是比赛时我们需要从后场把球带到前场,还需要躲过防守人员。如果总是被封到脸上才投篮,中场就投篮,或者频频被断球,这个时候,应该先练运球的基本功,而不是苦练中场投篮技术。
要是说到中国人最为熟悉的背单词,语音知觉的影响会更直接了当一点。对英语的语音知觉能力问题,会影响我们的语音短期记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