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应用探索

邱彤村 徐希明 申英焕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应用探索(图1)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应用探索(图2)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应用探索(图3)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应用探索(图4)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应用探索(图5)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应用探索(图6)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应用探索(图7)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应用探索(图8)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应用探索(图9)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应用探索(图10)

摘  要:暑期汉语短期强化课程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一种汉语教学模式。它比较适用于以语言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为主的来华留学生,而对非语言类专业的学生相对缺乏针对性。尝试借鉴“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以香港大学MBA课程暑期语言项目为例,阐述“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并结合问卷调查,考察学习者对此类模式的接受度,以期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务汉语;专门用途;教学模式;暑期汉语课程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已经形成“一体两翼”的格局:“一体”是指汉语国际教育,“两翼”是指“走出去”的汉语国际推广和“请进来”的来华留学生汉语教育[1]。“走出去”的形式包括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以及各种语言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请进来”的形式包括高校开设的各类学历和非学历的汉语教育课程。暑期汉语短期强化课程即是“请进来”的具体形式之一,它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一种汉语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在中国大学的暑期开展,也称为“汉语暑期班”。它一般是安排在每年6—8月之间,学习时长一般在2—9周,其中,4周课程的形式较多。该类课程通常分为语言课、文化课和社会实践三大部分。语言课一般安排在周一到周五的上午进行,三到四个小时不等。下午安排各种中国文化体验课程,如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京剧脸谱介绍、中国民族音乐及乐器、中国功夫、剪纸、学做中国菜等。在周末通常会安排社会实践,主要是参观游览名胜古迹等。

参加汉语暑期班的外国留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中文、中国历史及中国文化等方向为专业的留学生;另一类是以非中文及相关方向为专业的留学生,如经济贸易、法律、国际关系、农业、医学等专业,尤其是以经济贸易方向专业的学生为多。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国内高校汉语暑期项目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个显著问题:对中文及相关方向的留学生而言,契合度较高;而对非中文及相关专业的留学生而言,契合度相对较低。后者的学习需求更加专门化、专业化。就此来说,国外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论(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可为我们所借鉴,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Chinese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CSP”)。作为当前国际汉语教学的重要补充,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可以丰富国际汉语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升汉语国际化的水平。

一、专门用途英语/汉语研究评述

(一)专门用途英语发展概况

专门用途英语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战后重建的展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对在短期时间内满足工作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持续增加,而传统的普通英语教学不仅耗时长,而且针对性低。在这种客观形势下,语言教学改革和教育心理学研究也随之推进。教育专家开始关注学生的爱好和需求,认为学习的动机和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育的关注点由此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专门用途英語的教学尝试最先是以科技英语的形式出现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愈加丰富、普及。Hutchinson & Waters提出,把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英语划分为普通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2](P111-113)。Jordan则提出,把ESP文分为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大类,在学术英语中又进一步划分为专业学术英语和一般学术英语[3](P179-192)。

总的来看,学界对专门用途英语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ESP的中心是围绕某一专业的需求而开设英语课程的;第二种观点认为,ESP是英语教育专业中的一个下属专门类别;第三种观点则认为,ESP突出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需要强调某一个方向的专业性等。国内有研究者指出,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同观点,是由于对ESP的理解不同造成的。ESP不应理解为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视为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方针。该理念与三个方面紧密联系:1.特定的学习者;2.学习者的需求分析;3.明确的、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4]。Strevens认为,ESP教学应具备四个根本特点:1.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在内容方面,要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有关;3.在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重点要放在与某类职业高度相关的语言使用上;4.必须与基础英语有鲜明的对照[5]。

(二)专门用途汉语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进行学习。在来华学习者中,其学习需求、目的不尽一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学历教育中语言专业类与非语言专业类并存,未毕业的在校生与已工作的学习者并存。可以说,单一模式的语言教学已经不适应多样化的学习者需求。因此,学界开始关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并将之借鉴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专门用途汉语的早期成果主要是涌现出一批专门用途汉语教材,如北京语言学院与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合编的《外贸洽谈500句》(外文出版社,1982)、王砚农主编的《中医汉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2)、杜厚文主编的《科技汉语教程》(华语教学出版社,1990)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也迈上了新台阶。中国的高等院校陆续对留学生开设了科技汉语、中医汉语、法律汉语、旅游汉语等专门用途汉语课程,其中以经贸类汉语课程最为突出,具体表现在:1.开设经贸类(或商务类)汉语课程的学校多;2.经贸类(或商务类)汉语教材种类多,到21世纪初,相关教材已超过40多种[6];3.针对经贸类(或商务类)汉语教材的研究增多。同时,专门用途汉语研究围绕教材编写的总体构想、编写原则、教材建设、需求分析、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词汇教学、词典编写等诸多方面展开[7]-[14]。

就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仍存在一定问题。其中的一个突出方面是,目前已开展的教学实践对象大多为中高级汉语水平学习者,而针对汉语初级水平的学习者(包括零基础学习者),能否开展汉语专门用途教学,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教学,尤其是针对暑期汉语短期班如何进行汉语专门用途教学,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少见。本文将以笔者参与的一个暑期班课程为例,尝试探索专门用途汉语的教学模式,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追踪问卷调查,以进一步探求该教学模式与学习者需求的契合性。

二、港大MBA暑期语言项目简介

本文案例为香港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举办的MBA课程暑期语言项目(以下简称“港大MBA暑期语言项目”)。该项目已经成为香港大学的一个品牌,连续多年在亚洲同类课程中名列前三。香港大学每年均会从全球1000多位申请者中,通过多轮面试,选取其中50—60位申请人就读该课程。申请者一般都至少有一至两年以上经济领域的工作经验。学习类别为脱产学习,不接受在职学习。学习周期为:一年在香港,半年在英国。

香港具有两文三语的国际化环境,其中,“两文”是指中文和英文;“三语”是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虽然港大MBA课程均为全英文授课,但是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环境却不仅仅是英语环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要接触到使用普通话或广东话的情况。同时,由于香港与内地联系紧密,学习者在学习期间也会到内地进行社会实践或调研。因此,香港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决定,在港大MBA暑期语言项目开始前,全体学习者在6月—7月先到北京语言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语言强化学习。

(一)学习者背景

港大MBA课程的学习者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国际生,这类学生来自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约占总数的70%;另一类是中国学生,包括内地学生、港澳台学生,约占总数的30%。就国际生的汉语水平来看,主要分布在初级和中高级两个阶段。其中,80%左右为零起点或初级水平,20%为中级或接近高级水平。就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来看,内地学生的英语普遍较好,大部分已达到甚至超过国内英语专业八级水平,其中,有些学生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香港学生和台湾学生的英语水平亦相当出色,听说流利,阅读较快,书写水平也很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学生所学英语大都是以高校普通英语为主,与工商管理领域相关的英语能力有所欠缺。

(二)学习者需求

港大MBA暑期语言项目的学习者均为成年人,其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较好的承受能力。他们就读该课程的目的比较明确:学以致用,毕业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具有更好的发展。他们毕业后未必回到自己的国家,而是很有可能留在香港或者去中国内地工作,或者回到本国从事与中国方面有关联的工作。因此,兼有工具型学习动机和社会融合型学习动机,并以工具型学习动机为主,而在其他语言使用方面(如旅游、生活、探亲、兴趣等)的需求相对较低。

就学习者使用汉语的方式来说,一般会涉及面对面谈话、电话交谈、阅读中文资料或文件信函等。其中,面对面谈话和电话交谈大都限于日常问候、问路、購物、点菜等,相对而言,阅读与经济领域相关的中文资料或信函是学习者更多使用的方式。就学习者使用汉语的频率来说,总体上并不算很高,基本上是偶尔或不定时使用。就学习者对汉语的态度方面来说,由于他们具有强烈的工具型动机,因此,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同时,学习的功利性也很突出。如果学习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或学习效果较低,很可能会失去兴趣、消极学习甚至放弃学习。因此,他们对汉语课程、教材和教师的要求均有别于普通语言类课程。

(三)课程设置

依照ESP理论以及Strevens所提出的ESP的四个根本特点,港大MBA暑期语言项目课程采用了分类设置的模式,将课程分为两大类:ESP课程和CSP课程。前者的教学对象为中国学生,后者的教学对象为国际学生。具体课程内容如下:

1.ESP课程

英语班课程不再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为主要目的,而是将学习方向设定为与MBA课程相关的材料上,以案例分析、话题讨论、分组辩论、口头报告等方式为主。生词由学生自主预习或在课堂上随堂出现,不做讲解和操练;语言点也不做讲解,由学习者课下自主学习或询问老师。由于学习者来自不同地区,对学习材料会作相应匹配,并包含一定比例的内地材料。对于已经到过内地的学习者来说,这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者还要到香港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对前期暑期班的学习内容,我们定位在前奏性、预热性、衔接性方面;另一个目的是通过这一个月的共同学习,同学们能够互相熟悉,为后面在港大的学习打好基础。此外,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全部由外教担任,他们均具有工商管理相关专业或相关领域工作经验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

2.CSP课程

国际学生的汉语水平跨度是从零起点到中高级。关于CSP课程适用于哪一级水平学习者,目前学界尚有争论。以商务汉语为例,有些学者认为,商务汉语是一门以普通对外汉语为基础的具有专门性意义的汉语课程,商务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起点应为中级以上[11]、[15]。也就是说,商务汉语需要以基础汉语学习为铺垫,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商务词汇、表达方式、交际技巧等方面的专业学习[16]。还有些学者认为,可以对零基础学习者开设商务汉语。一些研究者借鉴Hoffmann的专用语纵向分层理论,从需求急迫性、实践可行性、商务汉语语言交际层次性等方面,证明CSP课程适用于从零起点到中高级的不同水平学习者[17]-[19]。港大MBA暑期语言项目的CSP课程采用后一种方法,同时,针对不同水平学习者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包括零起点在内的初级水平学习者,教学内容为基础汉语与工商管理汉语词汇、常用短语相结合;对于中级水平学习者,重点转向专业句型表达和专业话题讨论;对于接近高级水平的学习者,则安排专业篇章表达、情景交际训练、口头报告、案例分析、专业写作等内容。在上午大班课结束后,下午还会安排三人一组匹配一个老师的小组学习,让学习者运用大班课所学内容进行具体操练。

3.专业讲座和公司参访

港大MBA暑期语言项目会安排5—6次专业讲座。讲座者均来自世界知名企业,如苹果、壳牌、安永、普华永道、太古里集团等;讲座内容紧密围绕MBA课程大纲展开。除专业讲座外,学习者还会到一些中资公司、中外合资公司或外资公司参观考察,如百度、燕京啤酒集团、汇源果汁集团、可口可乐北京分公司、爱国者集团、太古里集团等。通过此类活动,学习者可以了解不同性质的公司在中国的运营、管理情况,为后面的专业学习积累相关信息和研究素材。

4.文化体验课与社会实践活动

与一般暑期中文项目中的文化体验课只针对国际生不同,港大MBA暑期语言项目中的文化体验课要求国际班和英语班学习者一起参加,同时,教师讲授的比重降低,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结对互助学习的比重增加。其学习目标不仅是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体验,也是为了促使不同背景学习者互相熟悉、增进感情,为之后的MBA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这实际上就是对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中“搭脚手架(Scaffolding)”原则的具体应用。该理论认为,新手还不能独立运用某种知识实现目的,但可以通过谈话或借助搭手架的帮助来实现目的,而指导者帮助新手解决问题,能够助力任务的完成[20](P39-40)。该项目的文化体验课注重师生之间、尤其是生生之间的配合协作。比如,每堂课的老师一般是三到四位,其中,主讲一位,其他老师则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给予针对性指导。同时,国际班学生与英语班学生交替而坐,这样便形成了两三个国际班学生与一个英语班学生结成小组的情况。在课堂学习时,中国学生能够像脚手架一样,随时给予国际班学生以针对性的帮助指导。总之,港大MBA暑期语言项目中的文化体验课达到了以下效果:吸引学习者兴趣、保持完成任务的积极性、简化任务难度、减轻学习压力等。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与观看文化演出,中国学生和国际生都要参加。活动的目的仍然是在于增进双方的接触和了解,中国学生可以给国际生介绍讲解,国际生也可以向中国学生提问交流。在双方互动中,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

5.广东话课程

广东话也是香港普遍使用的语言之一。为了让学习者在到达香港后能更快适应香港的语言环境,缩短文化适应期中的危机期,更快向恢复期过渡,港大MBA暑期语言项目还开设了“生存粤语”课程。该课程每周四次,每次1.5小时,主要讲授生活交际中的常用粤语,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都可以参加。作为选修课的粤语课,是参加人数最多的课程,这说明学习者的客观需求性和工具型学习动机起到了主要作用。

三、问卷调查

我国高校传统的暑期中文课程由三部分组成:语言课、文化体验课、参观名胜古迹,主要是针对以语言和文化为主的学习者。港大MBA暑期语言课程基于ESP理论,借鉴国内已有的CSP教学实践和暑期中文课程模式,探索暑期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该课程尝试在一个项目中同时进行ESP和CSP教学,并把语言教学与文化体验、专业讲座、对口企业参观结合起来。它源于专门用途语言教学理论,又有别于该理论。那么,其效果究竟怎样,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呢?笔者在该课程结束后,进行了追踪问卷调查。

考虑到调查对象的接受度、配合度和可信度,问卷语言选择为英文,题目类型设定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少量开放类问题。答卷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完成。本次调查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学习的必要性、学习内容与个人需求的关联、学习形式、学习兴趣、到香港学习后继续学习汉语或广东话的意愿和时间安排、在汉语课程中开设商务汉语内容的时间节点等。具体的调查问卷见附录。问卷总共发放51分,回收50分。其中,国际班发放32份,回收32份;英语班发放19份,回收18分。

(一)学习者相关信息统计

接受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在24岁至44岁之间,集中在25~32岁,占总人数的81%。这与MBA课程的规定有一定关系,该课程一般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工作年限。其中,本科学历的学习者占94%,研究生学历的占6%。具体如图1所示:

从就读前的工作领域分布情况来看,经济领域比重超过一半,其中,填写“私营业主”的学习者也都属于经贸领域。在从事律师工作的学习者中,没有属于专门刑法领域的,均是与经济法、民法有关;如果把他们也划归在经济领域中,该领域的学习者占比则接近70%。在未就业的学习者中,今后打算从事经济领域工作的也是第一优先选择。由此可见,学习者最集中的领域为经济领域,占比接近80%。具体如图2所示:

(二)学习者语言水平

国际班共有32位学员,其中,汉语水平为零起点者有22人,占67%;学习过1至3个月中文的有4人,占13%,他们能够了解拼音、能简单打招呼、简单自我介绍;学习过1年左右中文的有4人,占13%;有一位新加坡华裔和一位香港学习者可以基本听懂普通话,认读一定数量的汉字,但是口语表达和书写能力较低,占7%。

英语班共有18位学员,英语水平均在专业八级或以上,属于熟练使用者。这是因为港大MBA班为纯英语授课,所以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是申请资质审核的重要方面。

(三)对教学安排了解情况

学习者虽然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在语言项目开始前,港大会通过邮件將语言项目的学习计划、课程安排告知学习者,因此,所有学习者都会获知同等信息量的课程内容。

(四)学习需求

关于“在去北京学习之前,你觉得你有这方面的需求吗”一题,不仅要求学习者做出选择,还要求写出具体原因。根据学习者的回答,我们进行了归纳整理。

在国际班中,有16人选择A(将来有可能会使用中文或有可能到中国工作),占50%;有6人选择B(未来没有去中国工作的打算或未来不会使用到中文),占19%;有10人选择C(无所谓),占31%。具体如图3所示:

在英语班中,无人选A;有15人选择B(没有语言训练需求或香港语言环境更好),占83%;有3人选择C(无所谓),占17%。具体如图4所示:

(五)课程满意度

在国际班中,有30人选择满意,占94%;有2人选择不满意,占6%,其主要原因是:课量密集,难度大,压力大。

在英语班中,有15人选择满意,占83%;有3人选择不满意,占17%,其主要原因是:难度不够,知识度有限。

(六)有无差别

关于“你觉得语言课的学习内容跟你开始学习之前对它的理解有差别吗?”一题,不仅要求学习者做出选择,还要求对“有差别”写出具体原因。根据学习者的回答,我们进行了归纳整理。

在国际班中,有29人选择有差别,占总人数的91%,其理由可概括为:“有意思或引发兴趣”13人,占45%;“了解北京、中国”4人,占14%;“内容丰富”8人,占27%;“意外、比想象的好”2人,占7%;“中文难、强度大”2人,占7%。有3人选择“无差别”,占总人数的9%。具体如图5、图6所示:

在英语班中,有7人选择有差别,占总人数的39%,其理由可概括为:“广东话课很好”4人,占57%;“难度低”2人,占27%;“有意思”1人,占14%。有11人选择“无差别”,占总人数的61%。具体如图7、图8所示:

(七)开设课程的时间节点

关于“学完这个课程之后,你觉得专门用途汉语课程适合从具有什么汉语水平的学习者开始学习”一题,仅限国际班学生回答。其中,有2人选择“初级(零起点)”,占6%;有8人选择“3个月”,占25%;有18人选择“6个月”,占56%;有4人选择“1年”,占13%。具体如图9所示:

(八)继续学习意愿

关于“你到了香港大学开始MBA课程学习后,还希望学校安排这类语言课程的学习吗?”一题,仅限国际班学生回答。其中,有15人选择“希望继续”,占47%;有8人选择“不希望”,占25%(6人解释为“无需求”;2人解释为“压力大”);有9人选择“无所谓”,占28%。具体如图10所示:

四、调查分析

(一)国际班

从上面的调查试卷可以看出,国际学生的需求性较高。其中,明确表示主观上有需求的占50%,同时,还有30%的学习者具有不确定性,二者的总和已达80%。这不仅反映出在全球化大趋势下,世界各国希望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市场,也反映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全球化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能够吸引各国人民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为个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就此而言,开设专门用途汉语课程实有必要。

与此同时,课程内容也基本符合学习者的需求。专门用途汉语的关键是“专门”,重点是匹配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学习者94%的满意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课程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专门用途汉语课堂学习、公司讲座或实地参访、中国文化体验课和参观北京名胜古迹。学习者所反馈的理由也基本覆盖了这四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该课程为暑期项目,学习周期较短,课程安排密集,课型多,节奏紧,不仅从早上到下午都安排了相干课程,晚上一般也会布置作业,这会使一些学员感到压力较大。就主办方而言,要动态调整课程设置,适当给予学习者更多课下时间,让其自主支配,尤其是有些学员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工作,这也更符合成年人学习者的客观实际和主观需求。

关于专门用途汉语的开设时间节点,有超过70%的学员选择了在3至6个月基础汉语学习之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专门用途汉语与普通汉语在课程内容、难度上是有差别的。相对而言,前者的开设节点应充分考虑学习者已有的汉语水平。

12 下页尾页

标签: 教学模式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应用探索(图11)

姐的欢喜 »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模式应用探索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