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和谐邻里,我们都是一家人”

每个小家,都在社区大家庭中。社区作为城市里最小最活跃的细胞,见证着时代变迁和百姓生活的喜人变化。

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布克赛尔镇巴音西尔格社区的46栋住宅楼里,居住着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9个民族的1385户3815人,他们有的是机关工作人员,有的是教师,有的是个体户,还有的是农牧民,他们生活在一起,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亲如一家。

■邻居是第一观众

在巴音西尔格社区,提起蒋文英,无人不知。年逾七旬的她多才多艺,说起快板来更是一绝,唱词张口就来,宣传当前形势,充满正能量。现在她是社区宣讲、开展文艺活动的骨干。

4月27日上午,蒋文英来到邻居马依尔江·阿不列提、阿提卡木·阿布列孜夫妇家,把刚写好的《严惩黑恶惠民生》快板说给他们听:

竹板打,响连连,父老乡亲听我言,今天不把别的说,我为扫黑来宣传。扫黑除恶惠民生,全党全民总动员,撸起袖子抓罪犯……

“好!好!快板说到了我们的心里头。”夫妇俩异口同声地说,“蒋阿姨写了快板书,总是第一个说给我们听。”

“我要感谢你们夫妇!我在医院做大手术回到家,多亏你们来看望、鼓励我。”蒋文英说。

蒋文英搬来小区6年了。刚来时,1号住宅楼3单元的10户人家互不走动。蒋文英做了手术在家休养,刚搬到她楼上的阿提卡木注意到她:“搬来不久我发现一位老人走路不方便,一打听才知道她叫蒋文英,我就和丈夫商量去看看蒋阿姨。”从那以后,阿提卡木和蒋文英两家人相互走动起来,后来发展到整个单元的住户相互串门、整栋楼的居民经常开展联谊。

“我爱说爱跳,”蒋文英说,“在社区党支部的支持下,我和20多名姐妹组成了‘马兰花’宣讲队。我们社区居民真像生活在蜜罐子里一样,这就是我创作的源泉!”

■邻里的义务保姆

在社区居民阿达列提·塔瓦库力家,除了一名两岁的蒙古族儿童阿木尔·婀娜娅外,还有一名1岁汉族儿童刘俊铠。记者看到,阿达列提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益智玩具,孩子们玩得十分开心。

“孩子的父母都忙,有时晚上12点了才来接,我就给他们打电话说让孩子住下吧。”阿达列提是维吾尔族,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阿达列提丈夫上班,家里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她看到社区里很多年轻人忙于工作,没法照看小孩,就义务当起了保姆,照看孩子到上幼儿园为止。

刘俊铠的母亲黄丽萍说:“我和爱人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我特别感激阿达列提大姐帮忙照顾孩子。刚开始孩子不会自己吃饭,跟小朋友一起很快就学会了。”

“近几年,社区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多,大家经常串门拉家常。自愿义务做保姆的老人也多了起来,不管谁家的孩子没人带,她们都会热情伸出援手。”阿达列提说,“能帮就帮,和谐邻里,我们都是一家人。”

在这个社区,像阿达列提一样做义务保姆的居民有20多人,照看着9个民族42名不到3岁的儿童。

■既当“妈妈”又当“女儿”

“一个人的爱是有限的,但大家汇聚起来的爱心无限!”巴音西尔格社区“爱心妈妈”团队创立者帕尔扎娜·满旦常说。

宝加·多尔勒兄妹俩身有残疾,靠父亲打零工和低保维持生计。3年前,他们成为“爱心妈妈”团队长期帮扶的对象。除了资金帮扶外,“爱心妈妈”们还轮流照顾兄妹俩的生活,去家里打扫卫生、做可口的饭菜,教他们读书识字,陪他们玩游戏……

55岁的古力莎·那比是“爱心妈妈”团队的成员之一,她在得到别人帮助的同时,也帮助着别人。

3年前,古力莎的儿子正上高三,功课上有些吃力。县二中的数学老师孙宏伟得知情况后,利用下班时间为孩子辅导功课。一年后,古力莎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东北财经大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古力莎接触到开展公益募捐活动的“爱心妈妈”,她立刻加入到这个团队,常去社区对面的县福利院看望“爸爸”——孤寡老人赵孝举。

“我的‘女儿’古力莎常常来看我,嘘寒问暖,有这样的好‘女儿’我能活上100岁!”赵孝举笑着说。

巴音西尔格社区的“爱心妈妈”团队从2011年成立至今,已从7人发展到70多人。8年来,“爱心妈妈”们捐赠善款近10万元,资助了153名贫困学生、残疾孩子和139个困难家庭。

德迅网 » “和谐邻里,我们都是一家人”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