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草原青年的“打开方式”:用奋斗创造无悔青春

100个草原青年,有100种“打开方式”。他们有的质朴,有的时尚,有的与传统文化携手并行,有的和现代科技你追我赶,有的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在他们的背后,却有一股同样的力量在驱动,那就是用奋斗创造出无悔青春。

青春与古老的交响

对来自内蒙古草原的青年来说,思念的故乡是“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对祖国的祝福是“站在草原望北京”。在这片歌舞的海洋,一个个年轻的声音、舞姿唱跳出草原青年的青春与梦想。

一曲《鸿雁》,勾起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鸿雁》的演唱者呼斯楞,出生于内蒙古乌拉特草原的一户牧民家庭。广袤寂静的草原,孕育了游牧民族用歌声与自然对话的传统。呼斯楞从小便跟着父亲一起放牧,脚步走到哪里,歌就唱到哪里。

儿时哼唱的民歌,成为呼斯楞长大后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鸿雁》只是大量蒙古族民歌中的一首,这些民歌就像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我和很多草原文艺工作者,正努力地去把它们串连起来。”成名后的呼斯楞,没有急于把名气“变现”,而是投入更多精力对草原民歌进行挖掘收集、改编创新。他认为民歌不只是娱乐,还蕴含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呼吁更多人关注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许多来自内蒙古草原的青年艺术家,都像呼斯楞一样出生在牧区。草原赋予他们的作品蓬勃的生命力,他们也将文化和历史融入现代歌舞中,传达出对家乡、对自然的爱。

热情奔放、爱笑爽朗,乌兰图雅是个让人一眼就能记住的蒙古族姑娘,她的歌曲融入民族与流行两种曲风,《套马杆》《站在草原望北京》等朗朗上口、动感欢快,成为唱响大江南北的广场舞神曲。

80后舞蹈演员李德戈景,同样来自乌拉特草原。他的舞姿酣畅淋漓、飘逸潇洒,被网友称为“草原舞仙”。成名后的李德戈景,却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舞蹈老师。他说,过去自己只是一个人在摸索,如今在教授舞蹈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同传承创新民族舞蹈。

奋斗的青春不后悔

奋斗的青春才是无悔的青春,来自内蒙古草原的青年,将奋斗作为人生的底色。

来自内蒙古奈曼旗的额尔敦木图,想让更多人品尝到优质的草原羊肉。他从牧区来到呼和浩特,在一间只有两个冰柜的出租屋里开始创业。经过20多年,他把一间肉铺发展为额尔敦羊业股份有限公司,将“珍宝般的草原羊肉”推向全国,打造出内蒙古的一张饮食名片。

“巴特尔”是蒙古族男人常用的名字,意为“英雄”,是蒙古族对英雄最直接的表白。如今,有许多“巴特尔”在各行各业奋斗着,创造出属于他们的“英雄传说”。

篮球场上的巴特尔,曾和姚明、王治郅并称为中国“三大移动长城”,是第一个获得NBA总冠军戒指的中国人。现在他回到内蒙古,为篮球在家乡的普及与发展贡献力量。

来自内蒙古四子王旗的毕力格·巴特尔,从小就是个大脑洞的孩子,梦想是“给空气洗澡”。无视别人的冷眼和嘲笑,他埋头苦干,和团队成员用5年时间、经过上万次实验研发出的抑菌剂,可以秒杀空气中的芽孢菌等细菌,获得国家专利。他说,如果还没成功,也许是因为失败得还不够多,唯有坚持不懈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草原青年,心中有家也有国,脚下有路更有远方。他们对这片土地,永远爱得深沉。

94年前,19岁的乌兰夫、20岁的多松年和22岁的奎璧,创办了内蒙古最早的革命刊物《蒙古农民》,投身到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中。62年前,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诞生,9名年轻队员抱着仅有的五六件乐器,坐着马车到羊圈里给老乡演出。

新时代的草原青年,同样将对国家、对家乡深沉的爱,融入工作事业中,与祖国和人民同频共振。

设计师娜仁花,用18年时间唤醒沉睡的民族服饰,令其在世界舞台绽放。娜仁花说,世界时尚舞台上,应该有中国民族服饰的一席之地。她四处收集散落在民间的28个蒙古族部落服饰,向非遗传承人拜师,亲手画草图,传承和改良蒙古族服饰。“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匠人。”她说,自己全身心投入蒙古族服饰元素的创作,为了民族服饰能为更多人所知。

匠人之心同样引导着来自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青年布仁。5年前,听说家乡锡林郭勒盟每年有近万吨羊尾油亟待处理,牧民们为处理羊尾巴而犯愁,在海外留学的布仁夫妇返乡创业,将羊尾油研发成手工皂,推向高端护肤品市场,带动牧民脱贫致富。

许多草原青年将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出壮丽的青春之歌。边防战士如星辰般闪烁在内蒙古4200公里长的国境线上,守望边疆安宁。青年科学家如种子般扎根草原,只为给草原重披绿装。一线工人用每一次精益求精的锻造,百炼成钢。

草原青年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将自己的人生之路汇入民族复兴之路,奋力奔向每一个明天。

德迅网 » 草原青年的“打开方式”:用奋斗创造无悔青春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