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第三章 科技活动

  第一节  科技管理活动

  科技管理机构成立后的工作,主要是传达贯彻国家科技方针、政策;安排、落实省、市下达的工作任务;规划我市科技发展方向、目标和对策;安排年度科研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协助冶金工业部管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改革科学技术体制,搞活科研院、所,促进技术商品化,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发展科技事业,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历次重要工作会议

  (一)第一次全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于1973年8月13日至17日在炳草岗礼堂召开,传达贯彻四川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到会的有全市从事科技工作的工人、社员、技术人员代表和各指挥部、厂矿、各区、各有关部、委、局和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共156人。会议上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有关科技工作的一系列论述,传达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讲话,市委第一书记顾秀、书记安以文先后到会作了报告和总结,部署了今后的工作任务。

  (二)渡口市科学大会,于1978年8月12日至16日在炳草岗礼堂举行。大会传达全省科学大会精神,贯彻方毅副总理视察渡口市的指示,讨论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动员全市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把渡口市建成第一流的钢铁、钒钛工业基地和现代化的城市。参加大会的代表860人,有来自各条战线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技术革新能手,科学种田模范,忠诚于党的科学事业和辛勤为科研当好后勤的优秀干部。市委书记何正清作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为建设现代化的攀枝花工业基地而奋斗》的报告。省委书记、市委第一书记杨超,冶金部副部长、市委第二书记李超到会讲话,市委书记王志民主持闭幕式并讲了话。大会给先进科技工作集体和先进科技工作者颁发了奖状,受奖励的集体32个,工作者29人,受表扬的集体114个,工作者144人,受表彰的科技成果255项,均载入大会的光荣册。

  (三)1980年市科技工作会议,于2月5日至7日召开,传达贯彻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讨论改革科技管理工作。市科委提出了试行意见,主要内容是:加强科技计划管理,严格计划程序;加强科技成果管理,着重推广应用;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采用经济办法管理科研;发展厂办科研,促进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整顿好科研机构,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市委常委、市革委副主任李原作了总结讲话。当年安排7个科研单位采用经济办法管理科研,改善科研工作条件,并确定市农科所试行扩大自主权。

  (四)1981年市科技工作会议,于6月2日至6日召开,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国家科委党组《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和全省厂矿企业科技工作会议的部署,副市长戴田春、市委书记翟自强、市委常委李原先后在会上讲了话,市长王志明作了总结。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即科研任务的选择以开发研究为主,技术选择以适用技术为主,课题选择以企业改造为主。在工作上主要是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发展厂矿企业的科研工作,推广农村技术联产计酬责任制,市科研工作从大工业为主转向以地方工农业为主,实行了工作重点的转移。会上给1979、1980年的重大科技成果授了奖。

  (五)1982年市科技工作会议,于5月4日至8日召开,传达省科技工作会议和省科协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开展好科协工作,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的作用。李原讲了话,戴田春作了总结讲话,给1981年的重大科技成果授了奖,颁发了高级工程师证书。会议赞成市科委提出的科学技术要使全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提高的意见。

  (六)1984年市科技工作会议,于2月29日至3月2日召开,会议按照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检查贯彻执行全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情况,总结市两年来的科技工作,部署1984年的工作。副市长李国达作了报告和总结,市委书记韩国宾讲了话。

  .(七)1985年市科技工作会议,于7月10日至12日召开,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副市长张孝杰作了《加速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步伐,开创我市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报告,韩国宾就我市贯彻中共中央决定讲了话。会议对市里所提科技体制改革意见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

  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1978年一季度,市里从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市计委、市科委调集12人组成工作班子,经过动员、普查、征询归队去向、联系调动,到当年9月底,有919名用非所学科技人员归队,占应归队人数的91.9%。其中,归到工程技术岗位的667人,占已归队科技人员的72.58%;归到农、林、水利、气象技术岗位的38人,占4.13%;归到医疗卫生技术岗位的31人,占3.37%;归到科研技术岗位的87人,占9.47%;归到教学岗位的96人,占10.45%。解决了一大批科技人员用非所学的问题。

  1984年初,市里组成了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市科委、市劳动人事局负责同志参加的市知识分子工作联系小组,就稳定知识分子队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问题进行检查。3、4月份重点检查了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12个单位,5月份对其他单位进行了一次普查,先后召开了各种座谈会156次,参加座谈的达2168人,个别交谈1035人次,处理有关来信56件;接着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分级负责解决。到当年8月,解决了222个问题,占反映出来的问题总数的96%。检查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是知识分子队伍不稳定,相当一部分专业骨干要求调出攀枝花。对此,知识分子工作联系小组专门研究后提出报告,建议对专业骨干采取七条特殊政策。当年7月,市委、市政府据此作出了“关于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若干政策规定”。这个规定逐步实施后,知识分子队伍开始趋于稳定。

  三、规划和计划

  (一)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78年上半年,根据中共中央的通知和省的要求,编制了1978~1985年渡口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当年8月召开的市科学大会上进行了讨论。规划从市情出发,着力于引进、推广和开发适用技术,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消耗,减轻劳动强度,保障职工健康和综合利用资源上见实效;提出了科技发展方向、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规模以及相应的对策。农业主要是为蔬菜增加单产、品种,为淡季菜提供技术;林业是为干热河谷造林提供技术。工业方面,钢铁工业是为增加含钒钛钢种、解决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煤炭工业是为急倾斜薄煤层实现机械化,电力工业是为独立小电网安全承受大冲击负荷,其他建材、机械等工业是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供技术。医药卫生主要是为防止传染病、多发病和防治钒对人体的毒害提供技术。

#p#分页标题#e#

  1984年5月,根据市第三次党代会的要求,编制了1985~2000年渡口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规划方案,在1985年市科技工作会议上进行讨论,征求意见,然后修改定稿。在此之前,四川省科委下达的“攀枝花地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编制规划做了准备。经一年多的调查研究,提出分报告9份和总报告1份。报告在分析攀枝花地区所处战略地位和科技、经济、社会现状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对策。经省科委于1985年5月召开会议评审,获得较高评价。

  在此基础上,市委科技领导小组发出通知,要求各主管部门和大企业研究、编制行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并从当年10月至12月,对各行业科技发展规划逐个听取汇报,予以具体指导,使其充实完善。攀钢、攀矿、十九治、矿务局、电业局等大企业由于规模大,其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上代表了渡口市冶金、铁矿山、煤炭、电力、建筑等行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各主要行业的科技规划,均是组织本行业科技人员,紧密围绕实现本行业的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编制的。在此基础上,市科委进行综合研究,正式编制出1985~2000年渡口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规划。规划分析了渡口市1985年科学技术实力现状,从重点发展行业(冶金、能源)、优先发展行业(农业、交通、通讯、轻工食品),其他发展行业(机械、建筑建材、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新兴科技领域(微电子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环境生态科学)对科学技术的基本需求出发,提出市科学技术发展仍然坚持立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现有先进适用技术,结合生产实际,消化创新,开发名、优、特色产品的具体方针。

  规划确定到2000年的发展目标是;1、普及应用我国先进地区80年代采用的适用新技术,全市国民经济各部门有计划地逐步转移到新的技术基础上;2、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达到经济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凭借攀枝花特殊的资源条件和自然条件,在资源综合利用上发展自己独特的技术,形成攀枝花的技术优势;4、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贡献达到20%以上。为此,提出了大力壮大科技队伍,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增大科技投资强度,搞好科技体制改革,择优、择重支持有利经济建设重点项目,加强技术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加强科技情报、科技器材供应、科技交流协作、技术市场等技术服务和学术交流,科普活动等对策,引导科技事业协调健康地发展。

  (二)科研项目计划安排。1972年省科委拨给科研经费30万元,要求70%用于重大科研项目。安排了钒钛磁铁矿有用元素在生产过程的分布和赋存状态,强化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操作,增加蔬菜品种和淡季菜,钒钛对人体的影响等几个重大项目。攀钢、十九冶等大企业,每年编制了企业的科研计划,经费从产品销售额或施工费用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除安排新技术研究、新产品试制、重大技术推广外,还安排了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的项目,推进群众性的技术活动。从1974年起,市开始每年拨付10万元科研费。到1975年,安排了钒钛生铁用于铸造、独立小电网承受轧钢冲击负荷安全运行、蔬菜淡旺季均衡上市、防治蔬菜病虫害、干热河谷造林、太阳能开发利用、试制碱式氯化铝净水剂等重大项目。

  鉴于攀钢等部属大企业科研经费充足,从1976年开始,征得省科委同意,省、市所拨科研经费不再限于70%用于重大科研项目,不安排冶金、煤炭等科研项目,主要安排农林和地方资源开发、中小技术改造等项目。“五五”计划期间,市科研计划共安排项目218项,科研经费202.72万元,平均每项经费仅0.93万元。“六五”计划期间,适当缩短战线,突出重点,择优安排“短、平、快”科研项目166项,科研经费211.70万元,平均每项经费1.28万元。

  科研项目初期偏重于根据需要自上而下进行安排,经费也按项目重要程度进行分配,项目完成后结算也不严格,有些不应该进入的费用也打入了。以后项目增多,大都是科研单位和厂子提出,是否立项,经费申请是否得当,均限于市科委主管人员审定,难免有不周之处。1981年改进科研计划的管理,推行三项制度:选定科研项目,进行同行评议;承担科研项目,实行合同制;部分或全部有偿使用科研经费。这个制度实施后,健全了科研计划的管理,促使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不仅按时完成计划,而且关心和提高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1985年市科技计划有偿使用合同项目占51.6%,比1984年增加了35.6个百分点。有偿使用回收比例,由1984年的15.6%上升到87%。

  四、科技攻关

  市科委在70年代,大力协助冶金部组织协调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冶金部于1973年10月16日至31日在攀枝花召开钢铁冶炼新流程科学研究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50个科研、设计单位、高等院校和厂矿企业的200多名代表,共收到48份科研报告。会议议定了《钒钛磁铁矿选冶新流程试验研究规划》,列了11个研究课题。

  1974年8月19日至29日,冶金部根据李先念副总理的两次指示,在北京召开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座谈会。市计委、市建委、攀钢、攀矿、攀研院、四川省冶金局和长沙矿冶研究所等单位的同志共13人参加了会议。到会代表汇报了这方面的试验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搞好这项科研的建议。市里代表方冶金部科技司起草了报告,对攀枝花钛精矿如何尽快生产出来,如何利用,以及尾矿不放入金沙江等问题,提出了对策。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科研进展甚微。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10月冶金部重新组织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科研工作,决定成立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试验研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渡口市科委,一个班子两块牌子,直到1987年底办公室停止活动。

  办公室工作伊始,着重组织了为攀钢二期工程提供技术的铁精矿氧化球团科学试验,从实验室试验扩大到工业性试验,只用了一年零八个月时间,经费只用了170万元。5000吨铁精矿试验结果,设计部门确认可以设计年产100万吨以上的大厂。成功的主要之点是:(一)遵循试验程序。充分做好试验室试验,再做扩大试验;定出最佳技术方案,进行工业试验。(二)建立责任制。确定试验负责单位和技术总负责人,也确定协作试验单位及其技术负责人,由试验负责单位及技术总负责人总管,并指挥各试验协作单位协调开展各项试验。(三)参加试验单位做到科研、设计、工厂三结合。科研单位长于解决技术关键问题,设计单位长于设备选型和技术经济评价,工厂比较熟悉操作技术,把三个方面的科技人员合理地组织起来,各自发挥所长。当时市科委有一半多的工作人员从事这项工作。以后试验经费由基建前期工作费改为国拨科研费,办公室主要做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工作和组织评审工作,以及举办展览等,工作人员也逐渐减少。

#p#分页标题#e#

  国家十分重视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科研工作,几乎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工作会议。1978年至1985年一共开了7次会,方毅副总理7次亲临攀枝花,现场检查指导,指出方向,解决问题,为推进攀枝花共生矿综合利用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办公室还组织市科技情报所和市外一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设计、生产部门的科技情报室收集、整理科研信息,共编辑出版了《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378期,约120万字。从1983年起编辑成《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科研报告汇编》,共7卷11册,约500余万字,历时3年多,已先后出版。另外还出版了《攀枝花共生矿综合利用国外参考文献题录》。

  第二节  科技体制改革

  一、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

  1980年1月开始,选择市农科所等7个单位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通过扩大自主权,推进了这些所的整顿,健全了规章制度,发挥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科研面向生产,加快了试验取得成果和推广成果的进程;增加了经济收入。当年组织经济收入近19万元,较大地改善了科研条件。1981年将用经济办法管理科研的单位(包括扩权单位)由1980年的7个增加到13个,占全市独立科研单位的81%。到这年10月底,共组织经济收入达20余万元。

  二、试行技术联产合同

  1981年5月,在市建设局建筑研究所试行。当年采用多种途径与企业签订了技术联产合同23个,其中应用新技术、新成果进行设计的设计服务合同20个,承担砖瓦技术标准试验检测的技术服务合同1个,为米易县农机厂研制太阳能扁盒式热水器实行利润分成的新产品研制技术联产合同1个,用防水油膏新产品技术与银江公社建厂联营,利润分成,亏损赔偿的技术联营合同1个。当年组织经济收入5.17万元,职工人均组织收入1397元。

  三、组建科研生产联合体

  1983年7月,冶金部将其直属的攀枝花钢铁研究院划归其直属的攀钢公司,组成了我国第一家科研生产联合体,使科研更好地面向生产,而攀钢也可以更好地依靠攀研院这个实力较强的科研基地发展生产。同年8月市政府将原市建设局建筑研究所与有关单位组成联合体——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市属科研机构中出现最早的联合体。不久又与有关单位相继建立了三个紧密型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实行单独经济核算,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使煤渣砖厂等三个厂转亏为盈。

  四、推行承包责任制

  1984年10月,对市科委直属的科研物资站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按企业经营办法供应全市科研物资器材,优先保证科研计划项目所需物资器材的供应,核定了年经营额、组织收入定额及每年递增比例,规定了收入分配及奖励办法,财务实行了内部经济核算,主动上门为科研单位服务。11月对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实行科技事业经费使用包干制,将计划工作量与经费挂钩。促进了情报工作量的增长和提高,强化了科室和岗位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五、组织科技单位与农村进行技术协作

  1984年6月,省科委决定将米易县列为科技开发重点县之一;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米易县进行立体农业经济开发试点,省科协组织省级24个学会的43名专家帮助制订规划,设置了15项课题。8月市科委在盐边县组织了全市科技单位与县、区技术协作,达成了3项技术合作协定和15项意向性协定。3项技术合作协定是:攀研院同盐边县就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签定为期6年的协定;攀西地质二队同盐边县矿业开发公司就寻找矿产资源签定为期3年的协定;十九冶建筑研究所同仁和区就发展建筑材料工业签定为期3年的协定。这些规划、协定使科研单位与区、县挂了钩、搭了桥,为农业和乡镇工业的发展从技术上开辟了道路。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攀枝花的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

  六、建立技术市场,积极开展技术交易、交流活动

  1985年3月,全市开展庆祝建市20周年活动的之际,市科委办起了攀枝花技术市场,展出技术转让、技术服务项目205项,技术难题招标14项,参加技术交易和技术交流的有2500多人。经过洽谈,达成开发矿产资源、支援乡镇企业的技术合同和协议18项。加强了科研单位与县、区、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科技成果作为商品开始合法化。5月市政府组队参加了北京全国首届科技交易交流会,引进新技术、新产品32项,成交合同金额11.84万元,意向协议金额159.1万元,收集技术信息1500余条。9月由副市长张孝杰任团长,组建了31个单位共253人参加的交易团,参加了在成都市举办的四川省秋季技术交易会,引进技术和新设备36项,金额313万元,转让技术9项,金额486万元;收集技术信息1000余条,为渡口市经济建设储备了技术。

  七、发展技术开发、咨询等服务机构

  市和区、县均成立了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为需要技术单位和推销技术单位之间牵线搭桥,并管理技术市场,保障合法交易。到1985年底,全市各种类型的技术开发或技术咨询等服务机构发展到41个。初步统计,它们中有710名科技人员,以技术联营、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业余技术兼职、受聘为技术顾问等方式支持乡镇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矿产资源勘探等项目167项,学术团体会员和个人开展的各种技术服务项目更为广泛。米易县和仁和区分别办起了甘蔗和食用菌民办科研所,是科技支农培育出来的新苗。

  八、改革拨款制度

  分别不同类型科研单位,实行事业费包干或逐步取消事业费。1985年下半年市科委、市财政局会同科研单位主管部门,对市属8个科研单位从事的科研工作性质进行审定。对农业、农机、林业、计量、环保、情报等6个具有对农村和社会服务性质的科研单位实行事业费包干,核定了经费总额及包干经费使用办法;对其余2个从事技术开发研究的科研单位,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逐步达到取消事业费,靠技术收入保持科研运转,实现经济自立;减下来的事业费,用于扩大科技开发基金,壮大科研事业。

  九、改革科技干部管理

  市科委制订了专业科技人员从事业余或兼职社会劳动的试行办法,以发挥科技人员的潜力,使缺乏技术力量的企业和单位缓解了一些困难,长期没办好或办不成的事情,开始迎刃而解。

  第三节  学术和科普活动

#p#分页标题#e#

  市科学技术协会于1978年9月建立办事机构,1980年1月正式成立。全市先后建立了金属、建筑、机械、医学、药学、护理学、科普创作、电视广播等38个学会、协会、研究会,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活动。

  一、学术活动

  1978年7月14日,市建筑学会首先成立,此后各学会相继成立,到1985年发展至38个,拥有会员9303人,基本形成了学科比较齐全,上下相通的群众性学术交流体系。7年多来,市级各学会召开学术年会100余次,专业学术报告会、讨论会1476次,组织科学考察、论证活动82次,撰写出《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钒钛钢的科研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等学术论文238篇;《建立亚热带水果、蔗糖、逆温层特种蔬菜开发利用基地方案》、《渡口2000年能源供需预测及对策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考察、论证,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创献计献策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569项,创经济效益9000万元。对学术活动和其他活动的科技论文4117篇进行了两次评选,对分别评出的优秀论文95篇和357篇,给予了表彰奖励并发给荣誉证书。

  二、科学普及活动

  采用讲座、展览、画廊、放映电影、录像、印发科普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科普宣传。开始为市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举办科普知识讲座26次,参加听讲的6400多人次。随后举办了《争当未来探索者》、《世界自然之谜及其探索》等科普讲座610场。与有关学会、单位合作拍摄了《漫游攀西裂谷》、《渡口山毛豆》、《渡口凤凰树》等科技录像片。在农村建立各级科普组织,县级建立学会、协会、研究会14个,有49个乡镇成立了科协,村成立了147个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米易县结合立体农业试点,举办了以9项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773期,放映科教电影213场次,为农村培养了一批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户。从1982年以来,受到中国科协和省政府、省科协表彰的科技致富能手有6人。

  开展大规模推广应用优选法、统筹法的群众活动。1973年、1975年曾进行两次推广应用优选法,197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华罗庚教授及其小分队来市进一步推广应用优选法和统筹法。市委、市革委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建立起推广“双法”办事机构和146个厂矿小分队。华罗庚教授及其小分队讲课162次,听课的达1.8万余人,培训了骨干力量700余人。活动中做到群众性的应用与攻关相结合,推广与创新相结合,生产工艺搞优选与生产管理搞统筹相结合,单项成果与成龙配套相结合,推广“双法”与进行“双革”相结合。到1979年3月群众活动告一段落时,取得成果5834项,增产节约价值400余万元,其中万元以上成果55项。

德迅网 » 第三章 科技活动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