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记者回乡记| 10位记者 10个家乡故事(9)

  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对话给人的压力明显不同,不少人在自我介绍时明显比较紧张,甚至有些磕巴。即便是在新闻行业里摸爬滚打了近7年,自诩也是见过不少各色人物的我,在面对一群人,尤其是还有一群叔叔阿姨时,做自我介绍也不由自主地有些紧张。好在,之后的游戏环节缓解了不小的尴尬。玩开之后,互加微信的人多了起来。

  除了相互第一印象还不错的单身男女们,很多青年也认识了不少同性好友,部分人还希望抓住机会拓展人脉。

  当然,也有孩子因为有事未能到场,家长亲自“上阵”,跟觉得不错的孩子直接交流并互加微信。

  大年初四、初五的情况类似,不过在初三开了好头的情况下,有很多之前并不知情的家长和单身青年临时参会,甚至还有人从临汾市专程赶来参加。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虽然是青年见面会,但到场的家长数量不少。

  从参会的青年和家长们的交流中,不难看出大家对这样的活动非常满意,有不少人提出以后在北京也可以举行类似的活动,让在京的运城青年们相识交流。其实,运城1月底就已成立了驻京团工委,与我相识的那位群主也成为了负责人。据他介绍,以后类似的活动在本地和北京都会继续举行。

  对于“漂”在北京的运城人来说,也算是一种“福利”吧。

  ————————————————————————————————————————

  

影像记录故乡14年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肖翊福建摄影报道

  责编:周琦

戊戌年春节,新小区内亮起点点灯光。

戊戌年春节,新小区内亮起点点灯光。

  小时候不懂事,我曾嫌弃故乡泥泞的路和旱厕,但还是每隔几年就会跟父母回莆田市泗华村老家过年。那时,在大城市工作的亲戚会用傻瓜相机给家人拍一些纪念照片。上了大学后,我开始用手里的相机记录着老家的变化。

  莆田市泗华村是父亲出生的地方,听老一辈说,在父亲两岁的时候,村子里遭遇了一次洪灾,是太奶奶的妹妹背着父亲爬上了一棵杨桃树,在树上待了一天一夜,等待洪水退去。洪水冲垮了几乎全村的房屋,1976年,父亲的父辈们在原址重建了祖宅。

  我儿时的印象里,每次回老家,要坐一整天的车。老家在城市的边缘,一条河把她和城市隔开,村子长在果树林里,一下雨就道路泥泞。旱厕的石头墙只垒到腰部,喝的是井水,河边总有人在洗衣洗菜,娱乐活动除了在村里认识不同的果树,就是去村里祠堂前搭的戏台看莆仙戏。

  2008年,在得知老家的祖屋已经被从市区跨河而过的荔城北大道推掉了半边房屋时,我又开始怀念她的世外桃源,感慨手里的相机没有及时记录下她的芳华。2012年,看到被拆得满目疮痍的老家时,我在脑海里无数次地重塑她原来的形态,感慨相机记录的速度赶不上拆迁的速度。

1976年重建的祖宅(2004年摄)

1976年重建的祖宅(2004年摄)

祖宅所在的位置,只剩下凌乱的车辙和一湾泥潭。(2012年摄)

祖宅所在的位置,只剩下凌乱的车辙和一湾泥潭。(2012年摄)

  今年春节吃过年夜饭后,我和家人又来到重建后的老家散步。她现在的名字叫泗华滨溪片区,环绕村庄的河两岸变成了绶溪公园,33层高安置房对面的莆田市博物馆在2017年9月开始预开馆,2018“来博物馆过年”系列活动安排表上写着第二天(初二)的安排——机器人迎宾交互现场秀、机器人亲子互动活动。

  路过安置房前的绿化带时,遇到不少将要分到安置房的人。他们指指点点,数着自己所在楼层。老人们希望能早日回到曾经生活的地方安享晚年,中年人希望能在带电梯的房里养老,年轻人在憧憬婚房的布置,孩子们已在绿化带上的游乐场跟小朋友们争抢滑滑梯。

  希望重建后的老家能在我们下一代的心里种下美丽乡村的种子。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很多搬到临时安置房的老人,已经等不到家乡重建的那一天。(2016年摄)

穿村而过的小河边总是欢声笑语,大家洗衣洗菜都在这里。(2004年摄)

穿村而过的小河边总是欢声笑语,大家洗衣洗菜都在这里。(2004年摄)

自从村子里引进了一个鳗鱼养殖场,这条支流就不再清澈。(2012年摄)

自从村子里引进了一个鳗鱼养殖场,这条支流就不再清澈。(2012年摄)

泗华村的宗祠(2004年摄)

泗华村的宗祠(2004年摄)

摆放在地基上的木料和砖瓦,略微的带着对宗族文化的敬畏。(2012年摄)

摆放在地基上的木料和砖瓦,略微的带着对宗族文化的敬畏。(2012年摄)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重建后的故乡,环绕村庄的河两岸变成了公园。(2016年摄)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原本在祠堂里做的仪式,如今只能在阳台、客厅和小区的空地上进行。(2016年摄)

  ————————————————————————————————————————

  

北海能向海而生打破宿命吗?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陈惟杉

  广西报道

  春节长假结束前徘徊在琼州海峡的一场大雾使海口三大港陷入间断性停航,并致这座旅游城市出现史上最严重的出岛车辆拥堵,数以万计的游客滞留。海南一夜之间变成“来了就不好走的地方”。

  在拥堵的车流中,有人想起了毗邻海南的北海。“除了三亚以外,北海的旅游资源不输海南的其他城市,但北海再怎么堵,四通八达,‘逃离’北海是没问题的。”有网友呼吁,北海赶紧抓住机会,分流海南的客源吧。

p42-北海铁山港是我国大陆距马六甲海峡最近的港口,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

p42-北海铁山港是我国大陆距马六甲海峡最近的港口,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

  北海能成功分流三亚的客源吗?

  被戏称为“泡沫经济博物馆”的北海,其海洋旅游资源禀赋与海南相似,但在经历了多年的经济发展低迷后,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业的发展上,北海与三亚已相距甚远。

  下面一组数据或可管窥一二:

  1. 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
  2. 到美国讲天津故事
  3. 浙江卫视倾力打造《爱上中国》《中华好故事》 文化大餐献礼十九
  4. 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
  5. 护士发明“神器” 患者叫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