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媒体纪行式报道策划写作刍议
纪行式报道,即记者按照既定策划方案,一边行走一边采写的实地考察报道。纪行式报道是传统媒体区别于日常新闻类采访的重要报道方式,也是传统媒体新闻资源优势的最佳体现。如何在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实现纸质媒介与移动平台有效对接,实现文字、图片、版式、影像等诸多新闻元素的有机统一,最终使报道更具渗透力和竞争力,成为当下新闻界深入思考的课题。
全媒体 纪行式报道 非虚构 跨文体
纪行式报道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构成,也是传统媒体新闻优势的最佳体现,大型全媒体纪行式报道日益成为国内传统主流媒体综合实力的形象代言。如何从内容层面增加纪行式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从传播媒介角度探索纪行式报道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如何从新闻写作文体视角尝试纪行式报道的跨文体写作,成为新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纪行式报道策划写作的重要课题。
纪行式报道展示传统主流媒体的综合实力
纪行,是指记载旅行见闻的文字。中外历史上流传下来诸多纪行式作品的经典之作,比如郦道元《水经注》,徐霞客《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斯诺《西行漫记》,波伏瓦《长征:中国纪行》,余秋雨《文化苦旅》等。新闻领域所指的纪行式报道,简单地说就是以纪行方式进行采访报道,即记者按照既定策划方案,一边行走一边采写的实地考察报道。纪行式报道是传统媒体区别于日常新闻类采访的重要报道方式,也是传统媒体新闻资源优势的最佳体现形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型纪行式报道逐渐成为国内媒体展示综合实力、整合新闻资源、检验团队协作、加强创意策划的有效手段。200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时两个月,行程5000多公里,开展了“长城万里行”采访;2012年,大河报启动大型采访活动“行走大运河”,打捞因河而起的华夏文明元素,为大运河申遗呐喊助威;2016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全国重点新闻媒体共50余名记者组成采访团“重走长征路”,新闻记者以笔为枪,弘扬长征精神,讴歌时代巨变。大型纪行式报道所特有的全景纵深式现场感写作方式,不仅可以对采访客体的前世今生进行追根溯源,对新闻记者本身而言也充满了诱惑和挑战,对广大读者更是有着极强的阅读吸引力。从重走长征路,到长城万里行;从寻访茶马古道,到穿越丝绸之路;从寻根黄河,到行走大运河……这种追访考察类大型纪行式报道,给读者打开了一条历史与现实的通道,已经成为众多传统主流媒体聚拢读者人气、赢得资本运营与商业投入的重要阵地。
多年以来,河北日报对大型纪行式报道可谓深耕厚植、情有独钟,推出了一系列重头报道,在常规新闻报道之外建构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推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太行山纪行”“千里棉乡行”等纪行式报道。进入21世纪以来,又组织策划了“民间文化探寻之旅”(2003年)、“走长城·河北长城文化纪行”大型系列纪行报道(2004年)、重走“赶考”路纪行式报道(2004年)、踏访千里“无人区”系列纪行报道(2005年)、“寻访燕赵古镇”系列采访报道(2005年)、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强省之路”(2007年)、河北“红色足迹”大型纪行式采访报道(2011年)、全媒体大型纪行报道“记住乡愁·寻访河北传统村落”(2015年)、“流动的文化·行走大运河”纪行式全媒体报道(2017年)等。经过在新闻实践中多年的探索和尝试,经过几代新闻人不懈的积累和沉淀,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采访活动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新闻报道写作经验,在全国媒体的同类报道中可谓独树一帜。
扎实的采访和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条件。对于纪行式报道来说,只有深入一线扎实采访,才有可能抓到“大鱼”“活鱼”,写出的稿件才能有温度接地气,也才更有说服力。除了生动鲜活的现场感之外,对于厚重主题的深度开掘也是纪行式报道的关键,如果立意不高、开掘不深,纪行式报道就难免显得粗糙平淡、不痛不痒。①比如,2005年河北日报推出纪行式报道“寻访燕赵古镇”,采访历时一年,踏遍河北知名古镇,真实记录了它们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脉络,《斜风细雨过天长》《泜水源处觅芳踪》《苇岸荷风太极城》《尧帝故里寻遗风》……不只完成了一次系统的燕赵古镇大检阅,也以此为线索展示了河北的文化魅力,弘扬了燕赵文化精神,为人们了解河北、走进河北亮出了一张闪亮的名片。
区别于日常新闻类采访报道的跨文体写作
纪行式报道的采访区别于日常新闻类采访报道,具有明显的“非事件性”特征,基本上没有太多即时性、突发性的新闻要素,且采访时间长、空间跨度大,报道的体裁与内容的新闻属性相对较弱。
河北日报的各种大型纪行式采访具备纪行式报道的基本特征,即采访活动持续的时间长、跨度大,虽然纪行报道的新闻要素相对较弱,但是采访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却不断拓展延伸。比如“走长城·河北长城文化纪行”系列报道,从河北境内明长城最东端秦皇岛老龙头出发,到最西端张家口马市口结束,历时三个月、行程近2000公里,完成了在这道古老文明身躯上的行走;“寻访燕赵古镇”历时一年,走进燕赵大地上50座古老而历尽沧桑的城镇,触摸到河北那深邃而久远的历史的天空;踏访千里“无人区”先后走过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多个县(市),采访了上百位专家、亲历者、见证人及其后人,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千里“无人区”发生的一幕幕历史事件的细节。
在西方的新闻写作实践中,纪行式报道被称作“Travelogue Journalism”。纪行式报道的体裁灵活多样,最初多采用“日志式”纪行,后来渐渐演变出叙事铺陈性纪行、考察调研性纪行、人生体验性纪行等形式。②
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采访在报道体裁上也进行了多种尝试,创新了纪行式报道的表现形式。既有类似于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大文化散文式纪行,比如“民间文化探寻之旅”系列报道中,作家梅洁创作了《民间艺术瑰宝:蔚县剪纸》等文章;也有“日志+随笔”的纪行式报道,比如“走长城·河北长城文化纪行”系列报道,开篇是简短的日志式记者手记,接着是用散文随笔手法创作的正文;既有完全用新闻手法表现的纪行报道,比如踏访千里“无人区”大型系列纪行报道,通过寻访亲身经历过“无人区”悲惨生活的当事人、目击者,佐以史料典籍中的有关记载,讲述刻骨铭心的历史往事;在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强省之路”采写过程中,则首次尝试在新闻综述中融入电视政论片的视觉化写作和思辨色彩等元素;③在“流动的文化·行走大运河”纪行式全媒体报道中,则借鉴非虚构写作手法将新闻纪实和散文随笔完美结合在一起。
#p#分页标题#e#前些年在文坛大行其道的大文化散文和近几年风靡一时的非虚构写作,在纪行式报道中赢得了编辑、记者和读者的喜爱。大文化散文的魅力不在于知识资料的堆积垒砌,而在于作家对历史、人文、风物等独特的主观审美体验,此种文体本身所具有的那种特色独具、风格鲜明的内在精神和话语气度,那种精神的提升、心灵的感动和美的升华,让读者有感有悟、有思有想,很容易便感受到其动人的魅力。④2003年,由作家梅洁及河北日报记者撰写的“民间文化探寻之旅”系列文章,用大气凝练的行文方式,将蔚县剪纸、内丘年画、邢窑和定窑的瓷器、武安傩戏、乐亭皮影、涞水古乐等具有深厚民间文化内涵和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河北民间文化遗产,鲜活生动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该系列报道刊发后赢得专家和读者广泛好评,并荣获2003年度河北新闻奖一等奖。此外,以非虚构写作手法完成的“流动的文化·行走大运河”系列文章中的《摆渡人》一文,则荣获2017年度河北新闻奖一等奖。
其实,不管是《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行纪》这样的纪行文章,还是当下各大主流媒体的纪行式报道,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文本模式。如今,纪行式报道越来越明显地展现出其开放性特征,新闻、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综述等表现手法或结构方式都可以综合借鉴,从而创造出一种跨文体的写作范式。应该注意的是,任何打破边界的写作都有“时、度、效”的限制,我们不能为跨界而生搬硬套,那样就会迷失以张扬文体自由和丰富表达内涵为出发点的跨文体写作的本意。
全媒体联动成为新时代大型纪行式报道的趋势
媒体融合是近年来新闻界的热点课题,多类型全媒体联动日益成为新时代大型纪行式报道的趋势。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1+1=2”,纪行式报道中全媒体联动的价值更不是简单地让各媒体形式线性排列在一起,而是要让它们产生化学反应,相互促进,相互激发。从最初文字记者单枪匹马,到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相偕而行,再到近年来集文字、摄影、摄像于一体,融传统纸媒与移动平台“两微一端”于一炉的全媒体团队合作,河北日报在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活动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纪行式报道“流动的文化·行走大运河”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后,河北日报在河北省率先推出的大型纪行式全媒体报道。从策划选题到付诸实践,用了三个多月时间,仅前期资料就整理了逾50万字,其间的总体方案更是数易其稿,各种不同类型的座谈会、交流会开了数十次,将采访对象细化到点,将报道稿件细化到篇,并根据报纸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站等平台的各自特点,确定了主次分明、灵活机动的具体运作方案。在媒体融合报道背景下,河北日报对该纪行式报道的组织策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重大命题根据报纸、微信、微博、客户端、网站等不同媒介平台和新闻载体的特点,有效地予以分解,即根据报道需要,充分发挥不同平台和载体的特点,确定各自报道的内容、形式和规模,从而做到线上线下、主次分明、张弛有度,最终实现报、网、端三位一体的全媒体纪行式报道。
全媒体纪行式报道实践中的执行力是对纪行式报道团队的重大考验。真正的纪行式全媒体报道,不是文字报道和图片、音像的简单网端发布,而是打破格局的多角度、多层次“生产”。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网站编辑、新媒体记者等,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同步前行,深入野外、农家、厂矿、河滩等,聚焦共同的主题,甚至同一篇章。因此,融合报道必须要有统有分,形成高效的联动机制。报纸要求深度,视频要求形象,网站要求快捷丰富,客户端要求简洁明快,全媒体纪行式报道则追求融合而不抹杀个性,能够发挥各种媒介和平台的特长。客观上,全媒体纪行式报道本身就蕴含着对内容的多角度选裁,因为不同媒介有着各自不同的受众和传播渠道。
凸显传统媒体优势。深度、广度、高度,是传统媒体必须坚持的定位,其品牌效应也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优势。比如,河北日报推出的“走长城·河北长城文化纪行”“强省之路”“记住乡愁·寻访河北传统村落”和踏访千里“无人区”等大型系列纪行报道,至今影响深远。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更应清楚认识这种优势,懂得围绕这些优势去策划和推动纪行式报道。
彰显新媒体特长。从快捷性、视觉化的角度而言,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能让传统媒体的纪行式报道如虎添翼。这里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同质化、形式化和粗浅化?除了策划得当、分工明确、协作顺畅之外,新媒体平台还应找到“新闻点”,用契合自身传播方式的内容去呈现采访所得,推出精准而有分量的产品,而非做简单的“搬运工”。比如,在“流动的文化·行走大运河”报道活动中,由河北日报6名全媒体记者组成的小分队奔赴廊坊采访时,除了采访文字报道所需内容,还利用无人机、照相机、手机等拍摄了大量视频和照片,搜集适合发表于新媒体的素材。不仅创作了报纸重头稿件,还剪辑了大量视频、音频、图片等,并配发了花絮、寄语、感怀等个性化文字。这些报道联动而不重叠,有深度有情怀,有层次有趣味,引发河北省各家媒体探访报道大运河的热潮。
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全媒体时代,让传统媒体纪行式报道融出高品质,融出核心“拳头产品”,实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并且让“众口不再难调”,是一个考验智慧的问题。如何在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实现纸质媒介与移动平台有效对接,实现文字、图片、版式、影像等诸多新闻元素的有机统一,最终使传统主流媒体在大型纪行式报道中更具渗透力和竞争力,成为当下新闻界深入思考的课题。相信通过媒体人在理论、实践、技术层面的共同努力,全媒体纪行式报道将成为融媒体新闻策划与写作创新的大舞台。
(作者崔立秋系河北日报文化新闻部主任;龚正龙系河北日报文化新闻部记者;金永清系燕赵都市报商贸部主编)
注释:
①张晓华:《纪行式报道如何增加广度和深度》,《采写编》2018年第2期。
②周雷、谢良:《不仅在路上——纪行报道研究》,《中国记者》2006年第8期。
③张志欣:《贴近实际是深化报道的灵魂》,《中国记者》2007年第11期。
④韩莉:《论纪行式报道的跨文体写作》,《采写编》2018年第2期。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 半岛都市报
- 2018“上海写作计划”启动:13位驻市作家人数创新高
- 中国科幻作家窘境:大部分不能靠写作养活自己
- 北京卷:大作文谈“老规矩” 微写作三选一
- 五部民乐新作“上海之春”首演,听见一个古老而现代的中国
- 新东方在线与剑桥雅思强强联手 《剑桥雅思真题集14》全国首发
- 小龙人报数字报刊
- 现代言情IP新打法,题材新颖、元素多元化,差异化创作如何实现?
- 专访聊城作家范玮:写作能弥补生活中的缺失
- 浙江宁波一办公室主任撰写5名干部考察评价材料一字不差
德迅网 » 全媒体纪行式报道策划写作刍议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