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出国留学。与早期留学生不同,新一代留学生是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成长起来的。当这些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经过了应试教育体系塑造的年轻人走出国门,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们又将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归留的选择?
《新留学青年》
廖元辛 著
作家出版社2018年12月
2015年12月至2018年5月,同样也是留学生的廖元辛,走访三十余所美国高校,浸入式采访百余位赴美留学生,以微焦对准这一群体,零距离记录下他们在海外经历的成长与彷徨、身份认同与文化碰撞,最终集结成《新留学青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本以非虚构写法记录当代留学生海外生活的书上市后,在豆瓣获得了9.4分,被大批中国留学生及家长看作“精确反映新留学青年”的范本。
廖元辛,1990年1月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毕业,曾就读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
在这本324页的纪实作品中,我们将看到12岁赴美的小留学生在陌生环境中的艰难融入,看到沉溺于无数光环中的“北大才女”在异乡碰壁时的失措与茫然。我们将看到异地多年的学霸情侣有情人终成眷属,也看到随夫陪读多年的妻子在出走和留下间犹豫不决。我们将看到无数留学生在“中国人”与“美国化”之间进行艰难取舍,也看到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一个纽约人”的北京爷们儿踏上归途。
“我们不能只盯着每年被哈佛耶鲁录取的那1%的‘成功者’,那些成功学叙事更多是市场营销的手段。”这是廖元辛写作的初衷,“我们应该想一想,对于另外那99%的普通留学生来说,他们是如何面对异乡的孤独,面对文化冲突的考验的。”
20世纪90年代的“出国热”,造就了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钱宁的《留学美国》、张丽玲的《我们的留学生活》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在他们如实的记录中,我们目睹了那一代留学生出国的艰难,体会到他们在国外的心酸,感受到“留学”二字在国人心目中持久的光环。他们用凝聚着自己异乡生活艰辛的心血,描绘了一个巨变时代的沧海桑田。与二十多年前的那一批留学者相比,新一代留学生无论是成长背景、经济条件,还是思想性格、就业方向,都已今非昔比。留学生在国外为什么事情担忧乃至抑郁?为什么有的留学生一出国就对父母“报喜不报忧”?这一代“新留学青年”与改革开放初期走出国门的留学生有哪些异同?在“留学低龄化”的趋势下,小留学生过早的漂洋过海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利是弊?
“如果不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不能真正走进一个一个普通留学生的内心,我们就无法真正走进这上百万留学生群体的生活,就无法真正理解这二三十年留学热的意义。只有理解了自己,理解了自己身边的人,我们才能理解我们所置身的这个时代。”元辛在自己的书中,精准、真实的用文字勾勒了这一庞大的群体。许多读者对于书中描写到的故事都表示感同身受。“冷静克制,不带偏见,富有同理心。”曾在哈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的俞法评论道,“能在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而对于许多留学生父母来说,这本书的出版,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分享,是近距离感受子女在国外真实生活的难得契机。“许多家长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海外会遇到什么困难。”一位留学生家长给作者廖元辛留言道,“感谢元辛的勤奋和努力,让我开始理解孩子在国外的选择,也开始和女儿共同成长。”
- 新闻编译中的“选择”
- 创意写作课可以学到创意吗?
- 安徽打造全国智能写作产业聚集区
- 阅读教学应指向写作
- 知乎设立4.21盐选会员日,或成内容消费新阵地
- 2019阜阳市三支一扶考试报名入口_报名时间_考试时间
- 江门SCI文章降重写作
- 教资考试习题题目一
- 赞歌嘹亮 本期鲁网德州小记者团即将走进簸箕刘社区
- “知沪者说”开讲 经历过弄堂里乘风凉的才算老上海
德迅网 » 那些留学的年轻人后来怎样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