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太空探索商业化图景

  距离人类第一只脚踏上月球46年了,政府主导的宇宙太空探索曾让我们群情振奋,但后来穿梭在国际空间站的卫星来来去去,也使我们感到空无一物,NASA削减预算。然而太空故事并没有结束,民营公司的涌入,使得曾经由政府主导的太空探索领域更接地气,也更高效。

  ⊙记者 姜隅琼 实习生 金嘉捷 ○编辑 谷子

  “市场已经准备好了。”

  在华尔街大宗商品交易员、火箭绿色引擎公司创始人克里斯-克莱道克看来,美国的金融创新监管在逐步收紧,与之相反,太空探索领域的商业化尝试正迎来资金和人才的源源流入。

  美国是太空经济的发源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太空海岸(Space Coast)正成为美国航空事业的“硅谷”,聚集了肯尼迪太空中心(KSC)、卡纳维尔角空军基地等一批太空产业。奇点大学联合创始人、Moon Express公司首席执行官Bob Richards看到了太空海岸蕴藏的巨大潜力,“太空海岸正在变成一个激动人心的工作地,我们有美国最棒的企业家正搬到那里并带去大量投资。”

  最新加入的成员是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和他的太空探索公司蓝源(Blue Origin),计划在当地投资2亿美元建立工厂和发射试验中心。

  “我们不仅要在这里发射,还要在这里制造。”在当地时间9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Bezos如是说道,“未来十年内我们将在这里发射。”其BE-4引擎——轨道运载火箭的动力,也将在此验收测试。

  去太空做什么

  从上世纪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始,人类征服外太空的探索从未止步,足迹也在向外拓展。从美国的黄金海岸到英国,从俄罗斯、印度到中国,太空探索概念的火爆也吸引着各路民营资本进入,这里早已不是资金只进不出的科研领域,而是商业前景广阔的丰饶金矿。

  人类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探索其他星球适宜人类居住的另一块处女地。过去人类认为宇宙的中心就是地球,然而考古发现一颗天外飞来的陨石也有可能毁灭地球,人类需要寻找避难所、备用星球。

  虽然,火星的平均温度大约是零下63摄氏度,而最低温可以达到零下176摄氏度,环境极为严苛,但不少科学家认为移民火星是保存人类物种长期生存的办法之一。于是各种探索研究计划纷至沓来。如荷兰能源企业家巴斯·兰斯多普(Bas。Lansdorp)和欧洲空间局(ESA)科学家阿诺·韦德斯(Arno。Wielders)共同发起了“火星一号”计划,设想在火星表面建立一组白色太空舱作为定居点。

  比移民火星更疯狂的,是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改造火星的“火星梦”。在他看来,火星是“一间需要修理一下的屋子”,可以通过向火星两极地区投放核弹的方式实现火星环境的快速升温。只要火星的温度能够上升,它的居住环境就将得到显著改善。

  当然,人们未雨绸缪的还有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世界末日。去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发射了火星大气与挥发分演化(MAVEN)探测器。它已进入火星轨道运行,未来将探测并采集样品,从而帮组人们进一步了解火星的历史。

  人类对太空这一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驱使太空技术越励越精,并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美国航空和国防工业巨头——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通过与NASA、科研机构和商业伙伴如波音公司的合作等,欲在改变人类未来生活方面有所作为。他们拟出了4个未来项目,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发现宇宙起源的更多信息,极超音速飞行,避免世界末日的到来。

  其中包括,追踪龙卷风、洪水等灾害天气的来源,以加强预测。而静止卫星闪电测绘仪(Geostationary Lightning Mapper,GLM)或许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利用高科技气象设备,可以对地球进行每秒500帧的拍摄,还能为飞机提供避开风暴系统的导航服务,并且在地面电网受到威胁的时候发出警告。科学家们还在开发各种不同应用。

  科技巨头则热衷于利用成像卫星等空间技术,使通讯连接更强大。谷歌今年1月联合富达基金投资10亿美元,获得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10%的股权,这笔钱用于成立一个通信卫星网络公司,支持空间运输、空间可复用技术及卫星制造领域,向用户提供更高速、廉价的卫星互联网通讯服务。这家公司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投入至少100亿美元建立约4000颗小型卫星组成的全球通信卫星系统,Facebook也在试验通过无人机和卫星,让偏远地区连接互联网。

  金融领域的逻辑则更奇妙。火箭绿色引擎公司创始人克里斯·克莱道克认为,太空探索的一大重要产业是太空矿产勘测开采。也许地球周边小行星上的黄金或铂金要比整个地球储藏量都大,一旦这些矿产可以运回地球使用和交易,将改变目前的金融格局。

  在能源领域,建造在地面上的光伏电站效率已无法满足需求,许多人畅想利用行驶在太空中的太阳能发电卫星,高利用率捕捉更多光能,然后通过微波或激光将能量传回地球表面的接收站。“太空电站不受昼夜和天气的影响,太空电站单位面积的发电量是地面上的10倍。”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机械工程专家段宝岩说。

  目前,NASA正在研制一种太阳能发电卫星,计划于2025年“上岗”。日本也正在研发携带大规模太阳能收集器的太空太阳能电池板系统。日本政府今年1月制定的“宇宙基本计划”中就包括“宇宙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开发费用将超过1至2万亿日元,据称最快2040年实现。

  风投新宠儿

  NASA2015年太空探索的预算是175亿美元。“我相信太空探索是一笔非常可靠的投资,预计投资在太空项目的每1美元就会有8到10美元的总经济效应。”美国德州(奥斯汀)大学的航天工程(603698,股吧)教授Wallace Fowler称,这远高于每年国内烟草或披萨消费的回报率。

  有国外媒体报道,未来两年美国太空经济将从现在的400亿美元规模扩大到2000亿美元规模。

  在美国的示范效应下,全球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和风投机构正在介入太空经济。

  美国红点风险投资公司的数据分析,太空旅行是过去3年创业投资增长最快的四个领域其中之一。不过过去一年,与太空旅行相关的初创公司仅占初创投资总额的不到1%。这一数据说明,太空探索正处于从政府走向市场的爆发前期。

  今年7月,英国风投机构Seraphim Capital联合5家欧洲太空硬件与服务商,成立了英国首家专注于欧洲太空初创公司的风投基金Space Venture Fund。这个启动资金为1.23亿美金的风投基金将设立10大投资方向,“我们通常会在A轮投资200-500万英镑,我们的太空公司(5家初始投资公司)将协助尽职调查,并在一定时机将成功的创业公司带到董事会,投资方也许希望收购企业或成为其客户。”Seraphim的执行合伙人Mark Boggett说。

#p#分页标题#e#

  这背后有来自欧洲太空总署(ESA)的支持,许多候选公司大部分来自ESA的电信系统高级研究项目。“太空行业过去不偏好风险且进步节奏缓慢,传统模式是惰性的来源并提高了复杂度,这使得成本居高不下,也扼杀了创新。”Mark Boggett认为,ESA与大型太空公司的合作有望挖掘保障项目的商业潜力,像Thales、Airbus、Telespazio、Com Dev International、 Avanti Communications和e2v等公司都参与了基金初始投资。

  中国风投对于新鲜事物也是蠢蠢欲动。今年5月,重点关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风险投资机构海银资本公布了其对数家美国高科技公司的投资情况,XCOR正是其中之一。XCOR是一家商用航天公司,致力于将旅客和货物运往太空。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认为,投资XCOR“是另外一种决定,我们喜欢他们的团队,他们专注于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业。我们并不希望赚取更多的资金回报,只是希望我们的投资组合中有一些令人鼓舞和欣喜的东西。”

  虽然无法参与制造,但中国作为潜在消费市场对XCOR仍有重要意义。XCOR前首席运营官、现公司顾问安德鲁·尼尔森表示,流入的资金将大大助力XCOR在今年稍后阶段进行的Lynx宇宙飞船的试飞测试。

  对于商用航空来说,中国同时还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目标市场。XCOR至今已卖出其亚太空飞船的300多张票,其中超过百分之十是卖给了中国旅客——这其中包括了很多社会名流。

  商业化图景展开

  距离人类第一只脚踏上月球46年了,政府主导的宇宙太空探索曾让我们群情振奋,但后来穿梭在国际空间站的卫星来来去去,也使我们感到空无一物,NASA削减预算。然而太空故事并没有结束,民营公司的涌入,使得曾经由政府主导的太空探索领域更接地气,也更高效。

  举例说,NASA计划21世纪30年代将宇航员送上火星,找来了两家民营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和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创建的SpaceX与美国航天局签约,获得了68亿美元商业运输阶段合同,波音分得42亿美元,SpaceX分得26亿美元。

  波音负责载人至空间站,不久前刚刚命名的Starliner宇宙飞船将于两年内搭载宇航员飞往国际空间站;SpaceX正在研发载货轿厢,旗下“猎鹰”系列火箭的主要工作是向国际空间站运输补给物资,截至目前成功执行了18次火箭发射任务,计划未来两到三年内将会具备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的能力。

  据统计,波音与洛克希德·马丁的合资公司United Launch Alliance发射成本约为1.6亿美元。Spacex则计划通过重型运载火箭猎鹰9号(Falcon 9)发射卫星成本控制在1亿美元以内。目前,Spacex公司估值超过100亿美元,且已经开始盈利。

  虽然马斯克在公开场合表示过SpaceX没有上市时间表,不想受到股票市场定期报告对业绩要求的制约,更在乎长远目标,然而人们仍然以此为行业标杆。“我发现太空探索不再只是少数有钱人或是极客的游戏,而具有相对广泛的投资群体,特别是SpaceX一旦IPO上市,相当于所有人都可以用钱投票,来选择是否看好太空探险。”克里斯·克莱道克说。

  有一些“勇敢”的中国上市公司也踏出尝试的第一步。鹏博士(600804,股吧)今年3月抛出49.88亿打造“家庭智能无线感知网”的定增方案,深圳光启斥资15.96亿入股,双方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将在超材料技术、智能光子技术、超级Wi-Fi 技术、和临近太空飞行器等一系列颠覆式创新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应用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深圳光启控股子公司光启科学研发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旅行者”号,今年6月在新西兰成功试飞,计划未来进行数据采集、遥感测绘、天地高速通信等一系列商用载荷测试任务。目前公司意欲借壳登陆A股。

  不可否认,太空探索仍是高风险领域,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需要政府、学术机构和资金方强有力的支持,回报期也相当长远。然而,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不久将来,就可以投资太空经济的上市公司股票,太空探索成为一个可投资行业并不遥远。

  资料链接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埃隆·马斯克(Elon Musk)2002年6月建立的美国太空运输公司。它开发了可部分重复使用猎鹰1号和猎鹰9号运载火箭。2008年,SpaceX获得NASA正式合同。2012年10月,SpaceX龙飞船将货物送到国际空间站,开启私营航天的新时代。作为私营航空公司,SpaceX发射费用低廉已成为一大优势。2015年,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3月1日, 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将世界上第一批全电动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星际飞机(Starliner):9月5日,美国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宣布,将正在研制的商用宇宙飞船CST-100正式命名为“星际飞机(Starliner)”,原名是船员空间交通工具和100千米的缩写(Crew Space Transportation and 100 kilometres)。该飞船将于2017年首飞,并开始载送航天员飞往国际空间站。这辆水果糖造型的“太空出租车”船舱4.5米宽,船舱内有5个座位,可同时容纳4名宇航员以及一名付费客户。

德迅网 » 太空探索商业化图景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