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巩卫国,男,1971年10月出生,山东淄博人,中共党员,2001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山西焦煤霍州煤电晋南煤业公司薜虎沟机电科副科长。先后荣获临汾市共青团霍州煤电集团公司委员会“十佳青年”、山西焦煤集团“技术标兵”、霍州煤电优秀党员、生产标兵等荣誉。2001年12月,由他带领的技术进步管理创新项目在全霍州煤电推广应用。在薛虎沟任职期间,巩卫国与生产矿长探讨对综放队实行“二九一六”工作制,这一调整除保证了设备检修质量外,生产班组节余了至少两个小时的交接班时间,延长了设备的开机时间,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开机率。同时根据供电局提供的峰谷时间段,采取“避峰填谷”的措施,降低忙时主要采掘、运输设备的开机率。从而节约了核心设备的用电量,比以前“三八”工作制节约电费约10万元/月。巩卫国同志从2014年元月份开始,走上了“降成本、求生存”自制加工之路,对现有的材料设施自主加工,完成了各种设备的改造利用,节省了大量设备投入。
4、管霞,男,1967年7月生,党员,同煤集团四老沟矿管霞工作室负责人。先后参与和完成多项技改,其中有三项获得集团公司和矿科技进步奖,先后荣获“山西省青年岗位能手”,“三晋技术能手”,“技能大师” 等称号。管霞工作室从2008年9月成立至今,管霞一方面在“导师带徒”上,大力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经他带出的徒弟就达30多名,多数成为独挡一面的技术能手;另一方面,他积极带头革新创效,先后攻克了ABB变频器、日本安川G7变频器、日本东洋VF64变频器维修技术难题等20多项技术革新,修复变频器、牵引调速箱等各种电气设备共13类270多台次,并多次完成了多个厂家的电牵引采煤机电控系统等大修任务,累计为企业创造价值达1000余万元。
5、郝建光,男,53岁,太原重工技术中心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先后获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西十大科技人物、山西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他主持设计的热回收焦炉机械2002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干熄焦引进技术消化和吸收项目中,他设计出首台套产品,并成功投入运行。他提出了运用耐热模块外加不锈钢板方案,该装置被广泛应用在国内外产品中。产品现已实现订货100多台,结束了国内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2014年干熄焦提升机系列研制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二等奖;TZC660履带起重机是公司开拓工程机械市场的首台套产品。设计中采用了可分式回转支承结构,推出TZC/TZL660两种机型,太重成为国内第一家提出这一概念并拥有产品的企业,为公司投产两种机型奠定了基础。一路走来,他诠释着一名太重人勇立潮头、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他用堪当大任的情怀,谱写着科技工作者的动人诗篇。
6、胡伟伟,男,1984出生,晋投玄武岩开发有限公司原丝车间操作工,今年被省总工会评为山西省青年岗位能手。参加工作以来,他刻苦学习,务实求新,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青年技术骨干。他善于把握时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是安装低水位报警器。他在水槽中安装水位报警器,每当发生意外断水就会发出警告,避免事故的发生。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公司节约资金20余万元。二是改进集束轮。他在集束轮上安装电机和数控器,使集束轮匀速运转,提升拉丝作业的稳定性,同时班台产量也由过去的70 kg/班提高到目前的80kg/班,效率提升了14%,为自动化操作打下了基础。三是升级绕丝筒。他使用玻纤绕丝筒方案,使用寿命为原先的100倍,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十几万元,并且从根本上杜绝了爆裂现象带来的安全隐患。他在个人不断成长的同时不忘传帮带,在去年车间技术比武中,他所带班组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7、霍小亮,男,31岁,中共党员,中级工程师,2010年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山西燃气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部工程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获得燃气产业集团2012年、2014年 “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2010年-2011年,他在深圳燃气工作,参与完成“微流遥调系统的设计”课题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深圳燃气调压站,解决了公司长期以来依靠人工调压的问题;2011年底,加入山西燃气产业集团,主编完成《山西燃气产业集团安全技术标准文件》,为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2013年,设计了“燃气工艺设备保护装置”项目,并获得“晋能集团合理化建议二等奖”;2014年,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公司长输管线上,有效预防了采空区煤矿开采对燃气管线的影响;2015年,在“山西省首届燃气技能比武大赛”中,作为辅导人员,协助公司竞赛人员获得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8、贾天军,男,长治市屯留县人,现任潞安集团常村矿综采一队机电队长,高级技工。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曾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集团公司劳模等多项荣誉。贾天军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机电队长,为矿井的发展屡建战功。在工作面收尾期间,面对巷道压力大、工作面顶板破碎、底鼓严重等难题,他提出了煤墙、顶板、支架支护一体化与铺网、吊网、联网平行作业管理方法,仅4天时间就高标准完成了孤岛面收尾工作。在过断层群时,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叠加,落差较大,他提出了分段“阶梯式”抬刀留底煤、沿顶板推进“跨越式”过断层方案,解决了变化环节疑难问题,并在全集团进行推广运用。他独立研发了“漂刀控制器、多功能坡度轨”,获矿技术创新一等奖;研制了“吊网装置”,获省煤炭系统创新二等奖;积极参与了“底皮带防跑偏装置”的创新,产生经济效益达10万多/月;研发投用了“皮带自移自调装置”,由原作业时间3小时变为20分钟,推广使用后为矿直接、间接创造经济效益累计达3000余万元。
9、李国平,太钢技术中心不锈钢研发室副主任。从普通的科研人员,到国内不锈钢研究领域一流水平的专家;从最初的探索实验,到重大科研成果频出,这些跨越式的转变,源于他深入钻研、吃苦奉献、挑战极限、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带领团队在双相、耐热不锈钢等重点新品种和新工艺开发方面攻坚克难,实现了高效突破与发展。他负责开发的多个工艺难度大、附加值高、资源节约型的不锈钢新品种,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水利、石化、造船、核电、电站锅炉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他和攻关团队研制成功的双相不锈钢螺纹钢筋在港珠澳大桥批量应用,实现了中国不锈钢在世界桥梁工程应用的重大突破。他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冶金市场开拓奖1项。他本人荣获“首届国家杰出工程师奖”,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开创了山西省企业员工荣膺该奖项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