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关键在于制造、设计和封装,目前我国在封装和制造上技术已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产业化能力也已基本形成,在设计上也起得长足的进展,但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发展上仍面临国外垄断。”国家杰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高峰,近日在接受浙江在线记者采访时说道。
“EDA工具对于集成电路设计就像生产工具对于农业生产一样不可或缺、至关重要。”拥有多年海外研发经验的王高峰告诉记者,EDA技术是在电子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利用EDA工具,电子设计师可以从概念、算法、协议等开始设计集成电路芯片,大量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
详细
浙大这位教授有根神奇“指挥棒” 能让分子乖乖列队
生活中,整齐划一的列队往往能带给人们庄严肃穆、士气昂扬的感觉,同样,在有机半导体材料领域,分子整齐划一的排布则能带来性能上质的飞跃,但要让这些“顽皮”的分子乖乖排成人们想要的阵形并非那么容易。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李寒莹就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指挥分子乖乖“排队”的人。
“目前,学界对于有机半导体新材料的研究每年都有新突破,但如何让有机半导体材料分子有序排布的研究却不多见。”近日,在接受浙江在线记者采访时,李寒莹揭秘了他的这项热门中最冷门的研究。
详细
浙大科研团队在非线性光学研究领域获得新突破
非线性光学,是现代光学的一个分支,这个发展不足百年的“年轻”学科主要研究介质在强相干光作用下产生的非线性现象及其应用,对激光技术、光谱学的发展以及物质结构分析等都有重要意义。
近日,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崔元靖科研团队接受了浙江在线记者的采访,介绍了于去年底刚刚完成结题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在非线性光学材料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
崔元靖团队从2013年开始立项研究的这项基础研究项目,主要围绕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功能修饰及其非线性光学性能调控等关键问题,开展了多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合成,并通过离子交换等方法将性能优异的有机生色团分子组装到框架材料的孔道中,成功实现了框架材料的后功能修饰。
详细
浙大机器人“大师”再出手 为机器人打造“慧眼”
刚刚过去的“双11”,不仅创下了新的成交额记录,更是刷新了物流记录。据报道,今年“双11”从下单到收货,最快仅仅用了12分钟。在物流速度日益加速的背后,离不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近日,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勇教授也再次“出手”——其申报的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一体化多传感融合视觉里程估计方法研究”正式完成验收。该科研项目拟探索和研究可变传感器配置框架下的高精度实时连续里程估计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设计一体化视觉、惯性单元传感装置。
采访中,刘勇告诉记者,该项研究成果的应用,将为目前市面上的机器人装上一双“慧眼”,让机器人拥有与人类一般的视觉,从而实现机器人的精确定位、自然导航等功能,更将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详细
为了开采工业大数据富矿 浙大团队自主研发“矿具”
1.7万个测点产生的工业大数据如何推动生产安全,浙能集团与浙江大学共同合作的科研项目,通过一套全新的算法,将庞大的数据串联运用,不仅将发电机组故障误报率下降了30%,同时还有效的保障了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运行安全。
“如果把工业领域的大数据比喻为沙子,如今这些沙子已经积累成了沙漠,但却很少有企业能够挖掘到沙漠里的‘石油’。”正如浙江大学控制学院教授赵春晖所描述,随着我国工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我国工业领域的大数据积累依然成为一座隐形“富矿”。
详细
受馒头启发的新技术 推动浙江省医药化工转型升级
谈及化工,人们总会将“高污染、高毒性”等词语与之联系起来。不过近年来“绿色化工”概念的提出,要从工艺源头上就运用环保的理念,使化学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由先污染后治理转向从源头上根治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医药产业依靠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克服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严峻挑战,成为浙江省重要的主导产业之一。不过即便如此,面对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等压力,近年来我省医药产业面临着十分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医药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在浙江大学化学系催化所所长王勇教授看来,针对制药工艺中设计的催化剂俨然成为了决定行业转型升级成功与否的关键。
详细
浙师大"寻"到新型可见光催化剂:可以治水又能产氢
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环境友好型环境净化技术,近年来常常被运用于水污染治理,作为光催化技术的核心,光催化剂性能的高效与否,决定了光催化技术的效能。
在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何益明经过多年的基础研究,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稳定和廉价的可见光催化剂,在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并得到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