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世界电信日。
打电话、拍电报,曾被视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典型手段。电话不说,电报当年可是风靡一时的东西。胡同里一声“×××电报,拿戳儿”(戳就是图章),能吸引街坊邻居的高度关注。那会儿,老百姓与外地联系,最快的就是拍电报了。
其实说快也未必快,这要看收报方的条件。城市往城市拍,三、四个小时就到了,北京的邮递员送电报是骑着摩托车,24小时风雨无阻;可你要往乡下拍电报,到了县里收到后,往往还是和报纸信件一起由乡邮员送到偏远山村,实际上快不了多少。
电报就是用电信号传递的文字信息。作为通信业务的一种,电报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在通讯越来越迅捷的今天,电报的作用已经不是很大了,你和现在的年轻人说电报,他们甚至会感到新奇,电报是什么东西?这也说明电报或许真的就要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英国人一向宣称,电磁式电报是由他们的同胞惠斯通教授发明的,而在大西洋彼岸,更多的欧洲人认为,莫尔斯虽不是电报原理的创立者,却是第一个将该原理用于实践的人。
18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此时,发明电报的基本技术条件(电池、铜线、电磁感应器)也已具备。1837年,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并首先在铁路通信中应用,其特点是电文直接指向字母。
与此同时,美国人莫尔斯也对电报着了迷。他是一位画家,在他41岁从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医生杰克逊向他介绍了电磁学。在船上,杰克逊向他展示了“电磁铁”,一通电能吸起铁的器件,一断电铁器就掉下来。还说“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通过”。这个小玩意儿使莫尔斯产生了遐想:既然电流可以瞬息通过导线,那能不能用电流来传递信息呢?为此,他在自己的画本上写下了“电报”字样,立志要完成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发明。
回美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电报的工作中去。他拜著名的电磁学家亨利为师,从头开始学习电磁学知识。他买来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和电工工具,把画室改为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他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绘制了一幅又一幅草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但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失败。在深深的失望之中好几次他想重操画笔。然而,每当他看到"电报”两个字时,又为当初立下的誓言所激励,从而继续努力下去。
他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认真检查了设计思路,发现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来发送信号。1836年,莫尔斯终于找到了新方法。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新的设计方案:"电流只要停止片刻,就会现出火花。有火花出现可以看成是一种符号,没有火花出现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间长度又是一种符号。这三种符号组合起来可代表字母和数字,就可以通过导线来传递文字了。"这在我们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事,当年莫尔斯却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到用点、划和空白的组合来表示字母的人!这样,只要发出两种电符号就可以传递信息,大大简化了设计和装置。莫尔斯的奇特构想,“莫尔斯电码”诞生了,这是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也是人类信息传递的重大突破。
莫尔斯在取得突破以后,马上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把设想变为实用的装置,并且不断地加以改进。1843年,塞缪尔?莫尔斯用国会赞助的3万美元建起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之间长达64公里的电报线路,翌年5月,华盛顿国会大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莫尔斯用他从1837年便发明出来并不断完善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送了世界上的第一封电报,电文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
19世纪后半叶,莫尔斯电报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电报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成为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到了二十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不但能传递文字讯息,而且使用电报技术可以传送图片进行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