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如何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自2016年2月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新闻舆论工作被置于空前重要的地位。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无疑是对如何创造新闻精品力作的生动阐释。创作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新闻界精品力作缺失的原因何在?精品力作是一个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伟大进程中永远铭刻的文化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精品力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既是基于顺应时代的需求,也是基于当前新闻作品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目前,新闻作品存在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数量缺质量,“开水白菜”式的稿件偏多,快餐式、机械化倾向明显;二是有广度缺深度,新闻报道范围覆盖全社会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但“传得开、留得下、有营养”的深度作品偏少;三是有“高原”缺“高峰”,高级记者、高级编辑、重点打造的版面和栏目偏多,但真正意义上的名记者、名编辑、名版面、名栏目偏少;四是有大节缺细节,主流媒体在引导正确舆论导向方面的功能总体发挥稳健,但领导人名字被写错、报道不实等低级错误频发,一些新闻从业者浮躁情绪明显,兼具大格局与小细节的精品、力作和采编名家十分欠缺。正是这些问题,深刻影响了新闻界的良好声誉和崇高形象,严重制约了新闻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让记者安心从事新闻创作的环境营造不够。包括新闻作品在内的文艺创作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传统媒体广告经营持续下滑、新闻作品版权得不到有效维护的严峻形势下,新闻媒体对新闻生产营造的环境不再宽松,新闻工匠精神的弘扬受到挑战。伴随商业自媒体的崛起,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快餐化倾向越来越突出,精品创作正在被带向“流量误区”。

二是胸怀新闻理想、潜心创作的记者培养不够。由于新闻媒体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以及新闻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一些新闻工作者受自媒体内容生产模式的影响,不是深入到生活和实践中潜心创作,而是选择闭门造车、专攻摘编、连“侃”带“逗”。特别是在一些市场化媒体里,浮躁功利的记者越来越多,胸怀新闻理想、潜心创作精品的记者越来越少。甚至,一些新闻人看到别人很火、成为网红,便心浮气躁,忘了根本,丢了担当。

三是鼓励记者专心创作的机制创新不够。由于生存的压力,一些新闻媒体单位难以真正做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没有给采编人员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打造精品力作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充分保障,导致优秀新闻人才流失严重。与此同时,那些坚持留守在新闻战线的采编人员也很难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打造新闻精品力作的可持续机制难以形成。

四是记者耐心创作的心态锤炼不够。近年来,一些新闻作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出现“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点击率”的评价标准,呈现“庸俗、低俗、媚俗”倾向,使得粗制滥造的新闻作品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新闻工作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缺乏耐心创作的心态和定力。

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呢?笔者认为,“有思想”就是要既要重时效和准确,更要重涵养和深度;“有温度”就是既要重贴近和通俗,更要重情怀和品位;“有品质”就是既要重数量和声势,更要重质量和效果。

思想是基石。新闻的思想是新闻的核心魅力之所在。在海量信息传播的舆论浪潮中,受众需要的不仅是及时发布的信息,更是拨开迷雾的观点和入木三分的解读。有思想的新闻,不仅“让人惊”,更要“让人思”;不仅要“动人”,更要“留人”。新闻怎样才能“让人思”,靠什么“留人”?无疑是靠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1951年4月11日,魏巍的一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毛主席亲自批示:“印发全军。”朱德同志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上称赞这篇文章“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这篇新闻通讯因思想而充满张力和魅力,让“最可爱的人”成为人民子弟兵的代名词,影响和感染了几代中国人,是新闻界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温度是追求。新闻的温度,彰显着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情怀。有温度的精品力作,不仅要讴歌真善美,也要鞭笞假恶丑,更要主动走进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在接地气中把准时代脉搏、感受人间冷暖。自古以来,所有的传世佳作,可能在文体、题材、文风上有差异,但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潜心创作过程,能够“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正如新闻名家邹韬奋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创办《生活周刊》时所言,《生活周刊》要以普通人为服务对象,“随他们的歌泣为歌泣,随他们的喜怒为喜怒,恍若与无数至诚的挚友握手言欢,或共诉衷曲似的”。大数据时代,只有那些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才能让“写稿机器人”这种冷冰冰的新闻写作技术平台望尘莫及。

品质是目标。新闻的品质,集中体现在作品的主观属性、内在特性、思想品性等方面。有品质的新闻精品力作,既是基于新闻真实、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人民期待的佳作,也是体现新闻人良知与责任,反映新闻媒体文化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的代表作。一批新闻精品力作通常能够造就一批优秀的新闻名家,而一批优秀的新闻名家往往能采写出更多的新闻精品力作。惟有如此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才能让新闻工作者获得更多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那么如何打造新闻精品力作呢?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提出报纸需达到“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的四条标准。这无疑也是新闻精品力作的基本要求。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精品力作,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持之以恒地转作风、改文风,真正把新闻写在人民的心坎上,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一是要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不断提升精品创作的引导力,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来评判”。作为党的政策方针的传播者,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地在思想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在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问题上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大事面前不糊涂,关键时刻不动摇。新闻工作者要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密切关注重点、热点、难点、疑点、冰点问题,并且能善于和敢于回答广大人民群众面临的焦点、热点、敏感问题,真正让新闻回归时代的主题、回应人民的关切。

#p#分页标题#e#

二是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不断激发精品创作的驱动力,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媒体是党的喉舌,党和政府应千方百计为新闻媒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其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切实把新闻事业当作凝聚人心、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好的新闻作品往往源自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生活。只有深刻感知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新闻作品才有滋味;只有深入体验基层百姓的酸甜苦辣,新闻作品才有力量。社会各界要努力为新闻工作者提供融入社会、扎根基层的机会和土壤,大力营造新闻精品力作竞相迸发的浓厚氛围。

三是恪守崇高的创作追求,不断增强新闻精品创作的原动力,真正做到“把职业操守作为道德底线,把新闻理想作为毕生追求”。和教师、医生等职业一样,新闻记者也是一个崇高且受人尊重的职业。新闻工作者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严肃对待并备加珍惜自己所从事的新闻职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创作出洗涤灵魂、净化心灵的优秀作品,担当社会的瞭望者、道德的守望者、事业的建设者。著名记者范长江当年深入四川、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调研采访,以第一手材料写出了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著名记者穆青深入采访县委书记榜样焦裕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红旗渠劳模任羊成等新闻人物,写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不朽名篇。只有以打造传世之作为标尺,新闻工作者才会坚守新闻理想,把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作为毕生的创作追求。

站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起点,人民群众迫切期待新闻精品力作、呼唤新闻名家大师。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党报媒体的采编团队,要牢牢把握新闻创作的正确方向,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以最实作风、最强定力、最深情怀、最高追求的积极心态和良好状态,把“走转改”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把打造新闻精品力作做为至上的职业追求,主动到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提炼主题、传播思想,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闻精品,真正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和尊重的新闻名家。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德迅网 » 如何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