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今天我们仍然认为日本是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社会,许多领域仍然要讲阶层关系,即便如此,他们的大学仍然保有一种自由的传统,所以今天我们能读到上野千鹤子教授的这样一篇演讲,就并不值得奇怪了。看理想的另一位主讲人杨照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到1997年他在日本京都度假,无意走进了京大校园,发现那年刚好是京大创校百年。而让他意识到“京大百年”的,是一张近乎简陋的海报,上面写着:京都大学与殖民政策──反省百年京大犯过的错误。他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却发现那并不是一次特例,在京大“百年校庆”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座校园里庆祝百年校庆的办法,却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用一个又一个带着批判性、反省性的活动进行的。偶尔,如果我们能学着放下成见,看一看和我们相邻的国家,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梁文道谈“东大祝辞”:面对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别只在意自己的输赢,梁文道·八分,看理想)
文章用普通读者最关心的13个基本问题串联起本次事件的众多知识点。(编者摘选一二,详见原文)
Q:黑洞里面有什么?
A:除了中心,什么都没有!黑洞所有的质量都集中在最中心的奇点。从奇点到视界之间的区域其实都是空的,被吸进去的物质很快就会到达奇点,毁灭原来的形态,变成奇点质量的一部分。
黑洞照片上的颜色基本上是人为的,是研究人员显示数据的一个方法。如果愿意,也可以将它标志成其他任何颜色。亮度温度是用亮度(能量流)和波长定义的一个物理量,差不多就是无线电波的真实温度。最黑的地方代表绝对零度,最亮的地方的温度大概是60亿度。
Q:超大质量黑洞有什么特别之处?
A:根据观测证据,绝大多数大星系的中心都有超大质量黑洞。如果在星系中心有一个黑洞,那么它就会不断吸积物质,被吞噬的物质又成为黑洞的一部分,以至于黑洞不断长大。那么,最初作为种子的黑洞怎么来的呢?天文学家提出了若干假设,包括来自于几十或者几百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的爆炸,或者来自于恒星诞生之前的气体云的塌缩,乃至于来自宇宙极早期的原初黑洞,等等。人们认为类星体中有超大质量黑洞,而类星体很遥远,因此可能超大质量黑洞形成于宇宙早期。(重读黑洞照片:这13个基本问题,你可能至今都没弄清楚,复旦大学施郁教授,腾云)
美国两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谢宇是改革开放以来赴美留学生中,唯一一位在社会科学领域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华人。他在2012年出版的《美国科学在衰退吗?》中深入讨论美国科学发展现状。对“中国科学即将超越美国”的声音,他有来自一线的深刻观察和思考。(以下为编者摘录,详见原文)
(来源:《财经》)
《财经》:在未来的多中心的科学生态中,美国科学还会保持优势吗?
谢宇: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美国科学的最大优势不是钱,也不是人,而是美国社会的大环境,也就是文化。科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制度,有三个特征:普遍主义、重视创新、致力于增进公众福利。美国文化与科学的三个特征相契合。美国文化强调创新。欧洲文化也欣赏创新,美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普通民众创造力的鼓励。美国历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美国文化还认为,每个个体的成功都能改善整个社会,高水平的成就会增进社会福利。因此美国社会少数取得辉煌成就的人能获得大众的赏识和认可,人们也对社会不平等有较高的容忍度。
(来源:《财经》)
中国在科学发展的“软实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未来中国科学要有大发展,要在多中心的科学生态中占有优势地位,就要从改善文化、改善体制入手。中国太强调客观指标了,喜欢GDP,喜欢SCI,因为这样使考核和排名更加简单和易于操作。但是,科学成就不是简单的行政认可,而是要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假如有一天,最有名最活跃的科学家都认为中国是世界的科学中心,是源源不断的科学原创思想的诞生地,那么中国科学就在多中心的科学生态中真正占据了令人景仰的优势地位。(院士谢宇:中国有钱有人才,但科学要超越美国存在一个软肋,马国川,《财经》,思想潮)
(汇编:杨晓梅)
2019“小米学习”深度管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