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太嫩,我们公司经过十年的顺利发展没有经历过挫折,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2001年,当任正非在他的《华为的冬天》里写出这样的句子时,华为的销售额已飙升至220亿元,盈利高居全国电子百强之首。
之所以在企业高速成长期发出这样的警报,原因在于,任正非清楚地预感到了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对电信市场的连累。
那么,此刻的互联网创业者们,究竟落寞到怎样一个地步呢?
以2003年的中国首富丁磊为例,8月31日,网易宣布对上年的财务报表进行修正,净亏损从之前公布的1730万美元上升至2040万美元。4天后,纳斯达克以财务报表存在疑点为由宣布网易股票被停止交易。
丁磊后来回忆说,“其实那段时间很迷茫,连卖掉网易的心都有过。不卖的原因也不是说我不卖,而是我们财务审计出了问题,人家不肯买了。”他向好朋友、广东步步高集团的段永平请教出售网易的问题,段永平反问他,“你卖了公司干吗?”丁磊说,“我卖了公司有钱再开一家公司。”段永平笑了,“你现在不就在做一家公司,为什么不做好呢?”丁磊如梦初醒。
决心重新来过的丁磊尝试让网易转型,他宣布投资开发网络游戏《大话西游》,同时与移动电信商大力开发短信业务。丁磊的冒险证明他是中国互联网产业中直觉最好的企业家之一。网易在2001年又亏掉了2亿元,不过,能快速带来现金流的网络游戏和短信业务最终还是拯救了这个30岁的年轻人。
危机中决定不转型的则是马云。虽然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但马云铁了心要在该领域一条道走到黑。这年冬天,他飞赴日本向投资人之一的软银公司孙正义汇报公司情况。作为投资了全球一百多家互联网公司的传奇人物,此刻的孙正义资产已经缩水95%。
那天,听完前来汇报的各国CEO们的发言后,孙正义幽幽地说,“今天前来汇报的CEO,所说的话都与我当年投资他们时说的不一样了,只有马云还在说当年说过的话。”
回到杭州后,马云对外界宣布,明年阿里巴巴将赚钱,媒体问:“盈利目标是多少?”他爽快地答:“1块钱。”
制造业“大起”
相比互联网产业的“大落”,此刻的中国制造业却突然有了一种“大起”的感觉。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与之相伴的是,在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中,“中国制造”均已在世界市场份额中名列第一。
加入WTO,一些不对民营资本开放的领域开始“城门初开”。2001年11月9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六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一款名为“吉利JL6360”的陌生车型榜上有名。来自浙江的草根企业家李书福,意外地拿到了第一张民企造车许可证。
在汽车史上,这是一件“破天荒”的事件,吉利的出现意味着民企造车第一次得到了政府的正式首肯。它被解读成中国加入WTO后的重大产业开放新闻。不过,这一天距跨国资本被允许进入中国汽车业,已整整23年。
李书福是浙江台州人,1982年,高中毕业的李书福向父亲要了120元买了一架照相机,在台州街头巷尾为人拍照赚钱。这是一个血液里流淌着豪赌基因的人。他曾回忆说,“小时候我赌过钱,比方说赢了1块钱,全放下,变4块了,有些人赢了1块钱,就收回5毛,他赢的钱明显比我少得多。但我这种弄法,可能最后一分也不剩。”就如同他描述的,后来的二十多年里,李书福每次都把赚到的钱“全放下”,赌到一个行业里。他拍照赚了点钱,一年后就去开了一家照相馆,再多赚了点钱,一年后就去办了一个冰箱配件厂,又赚到钱了,两年后他索性办起一家名叫北极花的冰箱厂。冰箱厂毕竟还是很赚钱的,他很快成了当地有名的千万富翁。
1993年,李书福又回到台州继续“放下”,他决心要造摩托车。李书福一点也没有做摩托车的经验,不过,他天生就是绕开红灯走的天才。没有技术,就四处挖人,没有图纸,就拆了别人的车子依葫芦画瓢。吉利摩托车卖得很好,让李书福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只是1997年,这个不安分的台州人突发奇想,宣布要造汽车。
李书福当时拥有资金1亿元左右,他大了胆子对外宣称“投入5亿元”,可是,即便是5亿元这个“大数字”,在汽车界听来也是可笑的。与李书福同省的另一个著名民营企业家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当时也有造车梦想,在萧山家中,他常年把一张汽车风景画挂在醒目的墙壁上,日日视之,夜夜思之。当听说名不见经传的李书福要造汽车时,他大吃一惊,然后很老实地说,“造车一要政府许可支持,二要上百亿元的资金,万向还没有准备好。”
民营企业造车最大的障碍还是政府许可,李书福依然寻求“变通”。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汽车许可证来自四川德阳的一家监狱。该监狱下属有一家汽车厂,李书福注资取得了70%的股权,然后取了一个跟全球最大飞机制造商美国波音完全类似的厂名——四川波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厂名叫波音,车型像夏利,车价仅如一辆高档丰田摩托车。1998年8月8日,李书福的第一款汽车“吉利豪情”正式下线。
走出去,是一个必然选择
“加入WTO以后,对中国企业来讲,走出去,实现国际化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做得好,一步登天;做不好,打入地狱!”2004年12月8日凌晨,整夜未眠的柳传志忧心忡忡地说出这句话。几个小时后,联想集团在五洲大酒店发布新闻:用17.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业务。全球IT业震惊。
在过去的几年里,联想经历了分拆交棒、进军互联网以及回归PC的曲折历程。此刻,联想PC业务也处在滑坡的危地,其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001年的30%下滑到24%。重回PC,联想必须寻找到新的出击点。这时候,IBM突然找到联想,声称愿意出售它的PC业务。
而对联想来说,并购可以一下子从全球第九大PC厂商跃升到第三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年收入规模由30亿美元膨胀到120亿美元,从而进入“世界500强”企业。
尽管遭到所有股东的全票反对——这是柳传志在2007年9月才对外透露的,柳传志最终还是决定不放过这次机会。联想与IBM达成的购并协议是这样的:IBM出售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台式机业务和Think系列品牌,联想支付的交易价格为17.5亿美元,其中含6.5亿美元现金、6亿股票以及5亿美元的债务。在新闻发布会上,柳传志说,“不冒险怎么办,不冒险在中国窝在这个地方也是不行的,不突破就只有萎缩。”
联想的购并成为2004年最后一条,也是最重大的关于中国制造的新闻。国内外舆论一时沸腾,表现得十分两面。一方面,很多人振奋于联想的国际化雄心;另一方面同样也有人对联想“蛇吞象”的豪迈之举心存质疑。
有一次,柳传志去北京大学的MBA总裁班授课。他做课堂测试,问:“有多少人看好这次购并?”全班93个总裁同学只有3个人举手,其中两位还是来自联想集团的经理人。两年后,柳传志回想说,“我当时心里真是一凉。”
不过,对于这位经历过无数风浪的企业家来说,他也许更愿用历史的眼光来直面今日的风险。在购并新闻公布一周后的12月15日,联想举办20周年纪念大会。柳传志的一席演讲让联想的创业史充满民族激情——